特首選舉在即,民主300+選委,各有原則性考慮或策略性考慮者。原則性考慮者,支持強調理想的政制,而策略性考慮者,則支持有較大機會獲選的候選人,儘管該候選人沒有前者那麼強調理想的政制。
上述路線之爭,國際經驗可供參考。80年代中,眾多南美、南歐國家的民主運動組織,也經歷過兩條路線之爭。結果,眾多堅持原則性考慮、爭取高福利的社會民主制度(social democracy)路線,挑起了資本家和獨裁政府強烈反對,不單未能建立社會民主制度,真普選也爭不到。相反,講求策略性考慮、暫且擱置爭取高福利社會民主制度,在面對較少阻力下,在多國落實了真普選。
回到香港,300+的最終目標,是阻止梁振英路線延續,即阻林鄭月娥當選,同時亦希望新特首能促進民主。另一邊廂,建制精英在本屆選舉有3種背景和投票取向:1)林太的核心支持者:在內地有大量投資的商人、為北京控制的組織。2)曾的核心支持者:認同曾的包容和支持香港核心價值的態度、重視經濟穩定、在梁振英路線下利益受損的一群。3)曾的邊緣支持者:整體上支持曾的路線,但是否投票給他視乎勝算。
曾俊華最終獲36建制選委提名,但胡國興的建制選委提名則是0。原因可能是曾擁有大量胡欠缺的財金經驗,有助減低營商的不確定性。怪不得商界何柱國承認,商界對曾「係好滿意」。另一方面,胡國興提出的政改方案,雖較接近300+,但要落實需要滿足政改五部曲,在北京強硬路線下,毫無實現機會。況且,胡國興提出《基本法》22條立法,在立法會功能組別組成不變下,非建制派在今天或未來都難獲過半數議席以通過立法。
按田北俊估計,即使有100名建制派精英在暗票下轉為投票給曾俊華,加上已曝光的36名提名曾的建制派選委,也只有136票。固然,這數字可能低估了實際會「轉軚」的票數,但除非嚴重低估,否則曾獲勝機會偏低。
一項橫跨二十七個國家的比較研究指出,當選民認為他們的選票無法左右大局,就會減低投票意欲。目前,可推算出幾種投票選擇和結果:
一、如果300+分別投票給曾和胡,他們在首輪投票獲勝的機會會降低,部份曾的建制邊緣支持者會改投林太,增加她在首輪投票的勝算。公眾會猛烈批評300+漠視民意,民運再次陷入低潮。
二、如果300+投票前公開宣佈支持曾,更多建制邊緣支持者會投票予曾;即使他落敗,他的民意仍然遙遙領前;林太即使當選,她的認受性和管治亦會受到極大挑戰,300+已盡全力,大眾亦會理解。
可是,曾俊華值得信任嗎?以下事例可給我們啟示。曾俊華曾旗幟鮮明地反對中聯辦干政;在佔領運動時,他選擇說運動對香港的經濟影響不大,沒有像一些特區政府官員那樣極盡妖魔化佔領運動之能事。在銅鑼灣書店事件中,曾明確表態不接受越境執法,並稱政府非常重視香港居民的人身安全和自由。
300+意向影響邊緣建制派
曾俊華政綱提出為《基本法》23條立法之餘,表示有意成立「國際人權專家小組」,確保立法後不會牴觸人權。在曾俊華和林太各自宣佈參選的第一次講話,曾敢於直接面對香港人的移民困擾。當然,曾俊華非完人,仍需公民社會和政黨不斷監察,但至少他能給予空間讓支持民主的公民社會和政黨成長,在中長線有利民主運動壯大。
總括而言,假如300+未能在首輪投票全投給曾俊華,會影響部份曾的建制邊緣支持者改為投白票或投票給林太,提高林太在首輪投票獲勝的機率。故此,在民意持續高度支持曾俊華下,假使曾俊華因上述投票策略落敗,或胡國興和曾俊華的得票接近601票,則民主300+以至泛民,將受到廣泛批評,市民對未來民主運動或會爆發信心危機。
成名
香港科大社會科學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