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休養生息」批判之批判(百家戰略智庫主席 劉夢熊) - 劉夢熊

對「休養生息」批判之批判
(百家戰略智庫主席 劉夢熊) - 劉夢熊

任何人只要不是無知、不是帶有偏見,都會正視本屆特首主政以來社會空前撕裂、爭拗不斷、內耗嚴重的現實。民建聯選出香港2016年年度字「亂」,也是基於這種背景。行政長官候選人曾俊華主張未來五年需要「休養生息」,即是要縫合撕裂,結束內耗,「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當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令人詫異的是,曾俊華「休養生息」論遭到特首梁振英及其近臣張志剛等的批判,將「休養生息」與「不思進取」、「無所作為」、「hea做」畫上等號大加鞭撻。批判者歷史素養之低、理論水平之劣,實在嘆為觀止,反映這些人滿腦敵我意識、鬥爭哲學,何等的冥頑不靈!
兩千多年來,「統治者既可用儒家學說求得文治武功,又可用道家學說確保休養生息。儒道互補,構成中國傳統價值觀的基本框架。」(參見《一本書讀懂中華五千年》,馮天瑜邵學海編著)
眾所周知,中國歷史上有過著名的漢朝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清朝康乾之治,其共通點都是經歷戰爭、內亂、動盪之後,實行休養生息,效果是促進了生產力發展,增強了綜合國力,提高了百姓生活水平。
先講文景之治。西漢初年,經過秦末農民戰爭、楚漢相爭、諸呂之亂,民眾苦不堪言。到了漢文帝(劉恒)、景帝(劉啟)在位的39年間,「輕刑法,減賦稅,親儒臣,求賢良,年歲收成不好就下詔責己,又不大更張,一意與民休息。……造成『文景之治』」(參見《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黃仁宇著)
再談貞觀之治。唐之前的隋煬帝橫徵暴斂,開挖大運河,建造大規模宮殿,興兵征伐高麗,致民不聊生。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實行休養生息。除減輕百姓稅負、徭役之外,廢苛政,施仁政。「公元628年,李世民出宮女三千餘,令之『任求伉儷』。公元633年,縱獄囚死刑者三百九十人歸家,命令他們秋後回獄受死,到期皆至,結果全部赦免。」尤其政治上包容,名臣魏徵在貞觀一朝向皇帝諍諫二百多次,「多時違反太宗意旨,反被優容」(參見《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
另據《中國人民簡史》一書引述,在當時的國際大都會長安,「種族與信仰不同的人都能在此和衷共濟,這與當時歐洲因人種及宗教而發生兇狠的爭端相較,成為一個顯然的對照。」據歷史記載,貞觀之治休養生息的結果「東至於海,南極五嶺,皆外戶不閉,行旅不齎糧,取給於道路」。

與不進取畫等號別有用心

至於清朝初期,清軍南下掃蕩南明、李自成、張獻忠三大勢力後,不久又平定「三藩之亂」,然後開創「康、雍、乾之治」。據清朝著作《嘯亭續錄》一句概括:「本朝輕薄徭稅,休養生息百有餘年,故海內殷富」。GDP居當時世界第一位。
綜上所述,正是「休養生息」打造了文景、貞觀、康乾三大盛世。就現代而言,也正是以結束「階級鬥爭為綱」、轉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為內涵的「休養生息」令當今中國富起來、強起來!將「休養生息」與「不思進取」、「hea做」、「無所作為」、「未瞓醒」混為一談,不是別有用心就是糊塗蟲!香港未來五年不休養生息,難道還要無了期內耗下去嗎?
有人說,休養生息是不是對港獨聽之任之、不作鬥爭呀?休養生息絕不等於對違憲違法現象姑息養奸。香港是法治社會,對叛國、分裂國家的罪行任何時候都要果斷執法。漢朝「文景之治」時也曾發生過「七國之亂」,但人心思治,名將周亞夫奉命平亂,不到三個月就大局已定。
總之,內耗多年的香港「黃台之瓜,何堪再摘」!休養生息吧,不能再折騰了!敵我意識、鬥爭為綱一套把香港害得還不夠嗎!特首候選人曾俊華的休養生息構思站在歷史正確一面,理應得到中央和港人大力支持!

劉夢熊
百家戰略智庫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