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肆獵奇

書肆獵奇

近年已經很少買書,一來沒有閑錢買,二來也沒有地方安置書籍。不過,回想從前買書,亦曾有過不少艷遇。
大約在九零年代初,有次偶然在中環荷李活道賣舊貨的小舖見到些線裝書,回想起來,其實只是些民國初年的石印書,不過在那求書若渴的年代,就像發現金礦一樣興奮,我大手買了一大疊,老闆是一個老伯,見我的錢那麼易賺,就着個下人帶我上他們的貨倉。
貨倉就在他兒子舖頭的後欄,他兒子升了格,不像老子一樣賣舊貨騙遊客,而是轉賣明式古董傢俬。那貨倉,不見猶可,見了永遠不會忘記,昏暗的角落、木閣樓、周圍都塞滿了線裝書,一捆又一捆,我想有至少五千冊以上。大部份都是《四部備要》、《四部叢刊》等等,其他多是民初石印本、鉛字印本,對那時見線裝書少的我,其震撼有如發現敦煌石窟裏的古卷一樣。
興奮之餘開始講價,花了很長時間,最後講到以五元一冊買若干冊。當然,不可能一天之內完成交易,那天也搬了一大紙皮箱回家,身心都很疲累,後來也不顧山長水遠去中環買了幾次,當然,遠不夠當初所許之數,不過都買了不少。唯一可惜的是那批書保存得不太好,蟲蛀嚴重。據老伯講是某校黃校長所賣。多年後我再行過那裏,賣古董傢俬的那店不在了,賣舊貨的仍在,但人面已全非了。
但那也不是最刺激我的一次,有一次誤打誤撞在彌敦道一間賣畫具的舖頭看到貼了張紙說有書賣,一看,居然是一大批清代木刻書籍,不少是清人文集,印象中沒有標價,一大批放滿枱。我沒帶夠錢,想着下次再去才買,下次再去的時候,已經全部消失了,哪有書?問職員那批線裝書在哪裏,那個職員連甚麼是線裝書也搞不懂,一切都如幻似煙。
後來在新亞書店店員林先生口中得知,最近有人用了二十萬買了一大批線裝書,我想就是那一批。那個年代,是二千年前,還沒有中國來的「自由行」,否則一定給中國買家買去。後來有一回讀報,看到一個住劏房的長者出售畢生收藏的古籍,我向林先生打聽,據林先生講,給中國買家買了,已運回四川拆售。
二千年後,那時尖沙嘴商務印書館還在星光行,有次辦古籍展銷會,那批書應該是集古齋的倉底貨,除了《四部備要》、《四部叢刊》這些普通一點之外,也有刻本,印象最深的有民初刻的《十三經讀本》,索價七、八千。我也沒錢買,只能看幾眼。
最熱鬧的一次是不開舖的漢文書店,我讀報見到廣告摸上門,就在旺角雅蘭酒店附近,兩個單位內堆滿了六十至八十年代的文史舊書,我的《嘉業堂叢書》和《吳興叢書》就在那裏買到。
藏書要看財力,沒有財力,縱使有書緣,都只能是一面之緣。假使我原本家財萬貫,盡買所見過的線裝書,我想我有二三萬冊線裝書毫不希奇。

撰文:李文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