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體策 - 伍家謙

Sunday:體策 - 伍家謙

忘了第幾年到台北看HBL(圖)(台灣高中籃球聯賽)。這些年來見證比賽從新莊體育館移師至能容納逾萬人的台北小巨蛋、由氣氛到水平都越來越好;讚嘆之餘,也花了點時間看其他角度的相關報道。其中一篇由當地傳媒所寫的分析,命題頗能惹人深思,「若中學籃球聯賽是一個地方中最受歡迎的體育賽事,那地方的體育發展是否出了甚麼問題?」該報道指出,高中籃球訓練量之大,堪比當地最高級別賽事SBL;高中過後,面對升學就業等前途問題,或令不少球員離開校園後另作選擇,即是令運動員供應鏈在某程度上存在斷層。
這與香港體壇所面對的問題甚相似。當然台灣人口較多,籃球水平亦相對較高,近年陸續有出色球員取得美國大學運動獎學金,赴美升學,另闢出路;亞洲鄰近地區,體育人都要面對類似問題:南韓游泳名將朴泰桓如日方中時不愁生計,但到成績下滑,資助縮水,連教練費都要張羅;中國重金發展體育,惟資源集中在奧運項目身上,不少非奧運項目都在苦苦支撐。
任何界別的發展皆層層相扣,由青訓到精英級別、由大眾支持到社會風氣,都要有完整的政策支持才得以健康發展。着眼香港,特首候選人都知道體育的魅力,頻亮相運動場合,卻偏偏就未見有人談及較詳盡的體育政策;早前幾宗體育場地遷拆建議,有人力挺保留的同時,也有不少人指解決土地問題最逼切,「點解唔拆得?」其實體育是甚麼?希望新屆政府會有更完善的體育政策,而不是單單睇完就算。
文: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