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感應偵測 紓緩手抖 

【專題籽】感應偵測 紓緩手抖 

【專題籽:胚芽故事】
MedEXO Robotics的創辦人禤彥勳(Denis),前年他在倫敦帝國學院修讀「醫學機械人與圖像引導介入研究」碩士,見到長輩因患上柏金遜症,受手抖所困擾,於是着手研究一副連結整條手臂及肩膊的防手抖支架,希望有助減低手腕及手掌的抖動。原本只是一份研究功課,但他卻想將之變成平民化實用物。
第二代裝置雖然已顧及手指活動,但需要揹一大個發動器同電池在身上;到進入第三代的手套模式,可運用3D打印製作支架、白鐵支架等,研究雖然已經成功,但賣相仍有待改善,至於現今已進展到第六代,他最近開始研發新物料製作彈性手套。當感應器偵測到手部抖動,手套就會自動拉緊減低抖動,同時也可感受患者手指郁動,給予外力幫患者拿東西等等。
幫忙測試的詩媽(李月英,72歲),拿着水杯,手抖得杯中的湯匙叮叮噹噹的像個搖鈴,舀啖水,到嘴時已倒掉了三分二。詩媽年輕時是個時裝樣辦製作師,她的四個女兒、小孫女的衣裙都出於她妙手。但自2011年右手開始不靈活,2013年起手越來越抖,女兒就不准她掂衣車,「穿線都穿好耐,阿女話我車衫危險,唔准我車衫畀孫女。」她也怕突然手抖無力,不敢抱孫及餵奶,只跟孫女聊天玩耍,本來打算退休後全職傳道的她,也因為患病而要多留在家。
今次測試,Denis錯估詩媽手太小,手套太大,感應器接觸不良,惟有回家再造,不過詩媽倒說:「比起上兩個(只得支架)的型號舒服多了啊!可以戴出街。」Denis認為手套不但要變得平民化,將來更要配合虛擬實景,讓人感受在虛擬世界中拿東西的觸感,並且希望可以加強力度,助搬運工人省力,令手套運用方面更普及,更加多元化,而賺取的資金可用來支持老人服務,所以Denis的目標是要手套做到靚靚的,質地薄到戴住都可以伸手入褲袋、褸袋拿手機,而患者可以如常出街買餸、社交,自尊與自由都回來,就好了。

詩媽自從佩戴柏金遜手套後,手抖情況大大改善,她更大讚最新一代更舒適。

詩媽本是時裝製辦,幾個女兒小時的衣服都出於她的妙手。

進化過程

第一代柏金遜手套是連手臂支架。

第二代雖可控制手指活動,但需揹個大袋放電池同控制器,極不方便。

第三代改用穿戴舒服的織布帶,而手指頭製作更多關節。

第四代用3D打印做支架,輕身得來也有效減低突然而來的手抖。

第五代改用穿戴舒服的布手套,但觸感仍未太強。

第六代主力研究布料,質地薄了,感應器的接觸面又得重新調校。

記者:陳慧敏
攝影:王國輝
編輯:蕭家慧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