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有人暗訪橫店演員,透露行業內幕──日前流行的IP大製作,很可能幾十集電視劇裏只有三四小時是演員真身,大部分中景、遠景都是僱用小鮮肉的替身演員完成。一個場景裏三四個人的對話與互動,很可能是分別完成的。真正演戲時,配角演員不是對着空氣就是對着替身工作。大牌來到片場,會集中錄製一堆表情,然後匆匆離去。
究其原因,最重要是時間與錢。當紅炸子雞通告排滿,同時分身幾個劇組,哪來工夫背台詞、演練;而替身演員一天幾百塊就打發,便宜好用,隨叫隨到。按照這樣的階梯把人分成A組、B組與C組,聽說是北上的香港電影人傳去的,昔日港產片黃金期,就是如此高效拍戲。至於劇集質量,好像沒有人在乎。真粉絲看到偶像高清臉就足夠高潮,更何況觀眾自己時間也不富裕,很可能是快進看戲,或在手機上看自媒體通過截圖演繹電視劇。
小小感動是接受訪問的配角演員說,常會鼓勵小替身,雖然片頭片尾不掛名,但卻是真正地在演戲──「認真演,你演的是男主角呢,以後會有用的。」社會的規則就是如此蠻橫不講理,也許作為B組、C組成員,你只能委身接受這樣的不公。當然這也不是演員才會碰到,很多年前北京奧運醜聞(之一)不就是發現童聲演唱的聲與面是兩個人嗎?
如今重要的社會角色都需要兩個部分支撐,裡子和面子各司其職──面子負責美麗高雅,出席酒會,公開講演,裡子則日夜加班,吐血苦幹。到時候苦盡甘來,面子拿99%,裡子搶奪剩下的1%。面子於是越來越光鮮,也須越來越光鮮,護膚、美容、瘦身、接受形象指導和衣物顧問,無論如何形象不能坍塌。裡子大部分被掏空,每天朝九晚五累成狗,回家打開新聞看到面子無限風光,教育眾生「不忘初心」、「追逐夢想」。大浪淘沙,也有裡子吃得苦中苦,最後變成了面子──這是最古老的故事了,間中也許有人抗爭過,想要改寫遊戲規則,眾生平等,按勞分配,然而最後都不了了之。
A組、B組與C組,你投胎在哪一組,你是演員,還是替身,是面子,還是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