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開78年都咁似?博士解構雙胞胎奧秘

分開78年都咁似?
博士解構雙胞胎奧秘

「很興奮、很開心」、「真的太不可思議了」。這段對話就是今年初雙胞胎姊妹奧德麗(Audrey Doering)和格蕾西(Gracie Rainsberry)透過節目相認時,對彼此所說出的第一句話。當時兩人相擁而泣的場面,令許多觀眾也一起留下感動淚水。出生於中國的兩人在嬰兒時期就被不同的美國家庭領養,從此東西分隔2,400公里,十年來都不知彼此的存在。然而,除了外觀難以分辨之外,在不同環境下成長的兩人,竟然喜好、習慣、拿手科目、甚至思考方式都很相似!促成兩人相認的推手之一、雙胞胎研究權威西格爾博士(Dr. Nancy Segal)接受《蘋果》專訪,讓大家了解雙胞胎背後的奧秘之處。

駐洛杉磯記者:陳志豪

「基因幾乎影響人類的一切,從一般人能理解的高矮胖瘦,到意想不到的心理層面、人格特質、職業選擇,甚至是工作滿意度,都會受到影響。」西格爾表示,當談到人的行為以及決定時,多數人都以為是受後天環境所影響,認為家庭、父母、和教育方式佔了大部份因素,「但事實並非如此,觀察發現雙胞胎即使在不同的家庭教育下成長,他們最終的發展還是會驚人地相似!」

西格爾博士從1980年代開始就已經着手進行雙胞胎研究;本身也有一個雙胞胎姊姊的她,一直以來都對這個議題充滿興趣,至今研究的雙胞胎已超過百人。她發現,不管是同卵(identical twins)或是異卵(fraternal twins)雙胞胎,都會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基因影響而極其相似,「到底是基因影響行為,還是環境造就不同思維,都可以透過這些研究來看出人類如何發展」。

早在30年前,西格爾就曾經對一組台灣的雙胞胎進行研究。其中姊姊在5歲時被住在懷俄明州(Wyoming)的美國夫妻所領養,而妹妹則留在台灣。身處太平洋兩岸的姐妹,可說是在完全不同的環境、文化及教育系統下成長,「但不可思議的是,他們卻都不約而同的展現了高度的數學天份!」博士指在美國長大的姊姊成了大學的數學教授,而妹妹則在超市擔任收銀員,儘管在社會地位上看似不同,但當被測試對數字的處理能力時,兩人的表現都十分驚人。

有趣的是,除了生理雙胞胎之外,西格爾也對「類雙胞胎」(virtual twins)進行研究,希望能比較環境和基因到底如何塑造一個人的行為模式。西格爾說,所謂的類雙胞胎是指兩個年齡幾乎一樣、在同一家庭長大,但卻沒有血緣關係的兄弟姐妹。研究發現,即使這些類雙胞胎一開始在相同的環境下成長,他們還是很容易受本身的基因的影響,隨年齡增長而變得愈來愈不同。不過西格爾強調,「但並非基因決定一切,只是它會對人的成長造成極大的影響,即使是看似後天的決定」。

目前博士正專注於中國雙胞胎的觀察,而幾乎所有的研究對象都是女性。當被問到為何有這樣的情況,西格爾表示:「中國的一孩政策造成父母對性別有所取捨,許多女性雙胞胎在一出生就被丟到消防局或是警察局,最終被送進孤兒院被不同家庭領養。」透過得來的數據與分析,她發現不論是同卵或是異卵雙胞胎,「他們在第一次見面時就存在高度默契、合作無間,就像兩人一直以來都在一起」。

西格爾在2014年時促成一對分離78年的姐妹伊麗莎白(Elizabeth)和帕特里夏(Patricia)再次團聚,這對世界上分隔最久的雙胞胎,說他們在團聚後一起度過了「人生中最美好的三天」。西格爾對此也感到十分欣慰與自豪,她說由於被領養的孩子在外觀上與家人並不相似,因此在心理上有時會感到空虛,大部份被分開撫養的雙胞胎都不知道自己有兄弟姐妹。西格爾感慨地說:「當他們發現自己是雙胞胎並與另一人相遇的時候,那種喜悅會在霎時填滿生命中本來空缺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