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太裔攝影師拍上萬張黑白相記錄70年代紐約唐人街歷史

猶太裔攝影師拍上萬張黑白相
記錄70年代紐約唐人街歷史

「成千上萬張黑白照,放置於25個像亞馬遜網購的紙箱內,打開一看,才知道它有多重要」,美國華人博物館館藏研究經理朱甬海,兩年前發現一批由猶太裔攝影記者包信(Emile Bocian)在70至80年代於紐約唐人街拍下的舊照片,成為美國華埠發展罕有的歷史見證,「唐人街變化這麼大,為它紀錄下來的人少之又少,這批照片可謂相當珍貴」。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2012年,朱甬海加入美國華人博物館,發現了25個裝滿黑白照的紙盒,放在館內一角無人聞問,「它既沒有按程序附帶文件說明,而且全館得2名全職員工,人手短缺無暇細看」;直至兩年前,博物館獲得一筆撥款,朱甬海與另外兩名實習生,花了兩個月整理照片,「終於把其中約500張照片數碼化,首次發現這位不為人所知的華埠攝影師」。

朱甬海說,包信是波蘭出生的猶太裔人,直至1990年逝世前,任職《紐約日報》(The China Post)攝影記者達15年,「作為完全不懂中文的人,為華文報紙工作十分少有」,透過紙箱內個人信件、舊報紙等,朱甬海得知包信很大可能是紐約唐人街首位攝影記者。他在70年代中期加入報館,入職前在華埠經營公關公司,曾為戲院宣傳李小龍主演的《精武門》等;另一方面,為取得華人社區信任,包信又謊稱自己在開封市出世。

在包信鏡頭下,大量唐人街舊照重見天日,題材由政治、民生、體育以至娛樂不等,當中有1975年因Peter Yew發起的華埠大遊行、中華民國前外交官宗凌曾女兒,也就是美國主流媒體首位華裔女主播宗毓華(Connie Chung)、自由女神像百年紀念活動等。朱甬海指,雖然照片並非從藝術角度出發,但由於以往華埠舊照片相當有限,包信作品有著極大重要性,「如果你嘗試從網上搜索70、80年代唐人街舊照,數量之少使人驚訝」。

事實上,朱甬海花了不少力氣,追尋包信個人背景。由於《紐約日報》於1986年倒閉,加上包信本人沒有結婚,最終只從包信外甥,及前博物館員工口中收集少量訊息;原來,25個紙箱在包信逝世後,由一位華埠社區人士May Chan收留,90年代初轉送到華人博物館。

朱甬海坦言,未經處理的照片多達上萬張,但部份開始發黃,呼籲有心人捐款予博物館,以增加資源把全部圖片數碼化。約500張處理過圖片,目前已上載到該館網上資料庫開放查閱,朱甬海表示,如華埠居民認識包信,或能夠提供有關照片的資料,亦歡迎他們聯絡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