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你同行:乳房硬塊需跟進 - 張淑儀

乳你同行:乳房硬塊需跟進 - 張淑儀

一位26歲的女士,洗澡時發現乳房有硬塊,立刻找家庭醫生檢查。醫生看後,說是水泡,可以觀察。隨後醫生囑她每6個月回來檢查一次,每次觸檢結論都一樣。3年過後,女士發現硬塊突出皮膚,急忙尋找專業意見。我看她時,一個8厘米的硬塊,突出皮膚表面,並呈紅色,像要穿出皮膚表層。超聲波檢查見到不規則的黑影,內裏音波參差,影像診斷是惡性腫瘤,腋窩淋巴亦見發大,淋巴影像中的脂肪不見了,顯示淋巴有癌細胞感染。臨床診斷是第三期乳癌,做了粗針抽組織,確診乳腺管癌,分子特性屬管腔B型,正電子掃描可幸沒有影響內臟,治療方案需要進行術前化療,作全身治療,然後做乳房及淋巴切除,再配合電療,減低局部復發機會,及服用荷爾蒙治療藥10年!
廿多歲的女士,發現硬塊,多會估計是良性纖維瘤。這位女士是否由良性瘤演變成惡性瘤呢?答案是否定的。醫學研究顯示有患良性纖維瘤的女性,比較沒有此病歷的女性,乳癌發病率一樣。而惡性瘤一開始形成,已經是乳腺管內出現癌細胞,繁殖形成腫瘤,與良性瘤無關。
對於一個少女有硬塊,應該怎樣診斷呢?診斷三部曲不可缺,臨床檢查就算覺得良性,也要做超聲波診斷,是水泡還是實心瘤,是可以分辨的,實心瘤是良性還是惡性,亦有不同的超聲波圖像,再加上抽針檢查,就可以清楚它的性質。我記得20年前,遇見一位18歲的少女,摸到硬塊求診,超聲波看上去邊緣清晰,估計是纖維瘤,怎料抽針有癌細胞,做了局部切除加電療、化療,她乳房沒復發,但兩年後內臟器官有擴散。20歲,才是人生旅程的開始,便離開人世,十分可惜。
根據香港乳癌基金會的資料庫統計,最年輕的乳癌患者只有17歲,每年40歲以下的患者,約有400多人,為醫者不能掉以輕心,診斷三部曲要跟足。沒有家族乳癌病史,不等於乳癌免疫。要知道八成半乳癌患者,都沒有乳癌家族史。後天因素比先天因素顯然更重要,政府衞生署努力宣傳的防癌措施,包括加強運動,健康飲食,少脂肪,多蔬果,遠離煙酒等,都是重要的第一防線。第二防線,就是關注乳房健康,留意乳房變化,及早診斷和治療。醫生、市民都要關注:女性患癌最多是乳癌,佔比率26%。過去24年,都是女性頭號癌症,而且個案持續上升,最新的2014患癌數字,相比2013年,增加一成,不容忽視。40歲過後的女士,就算沒有家族史,也應進行定期乳房X光及超聲波檢查,確保早診早治,不要被晚期癌症拖垮生命。
香港乳癌基金會網址: http://www.hkbcf.org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張淑儀醫生
香港乳癌基金會創會人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