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舉誠然是小圈子投票,但民意調查中,市民對參選人的支持度仍然是關鍵的成敗指標。儘管近年在英國脫歐和美國大選中,民調的準繩受到質疑,但失準都是在5%的差距範圍內,若差距大於5%,科學的民調還是可靠的。
中共在這屆選舉的特首條件中增加了「中央信任」這一項,而且京官不斷強調,再加上放言中央可以不任命,而「港人擁護」這一條就排到最尾,許多人基於大部份選委都會看中共意向投票,因此認定參選人的民望絕對比不上中共最高層意向重要。當選與否端看最高領導人會不會在最後作出「英明決定」啦。換句話說,香港的命運就寄望於皇上聖明。
民調是否變得無足輕重呢?回顧20年來,所有的特首選舉,當選人在當選時的民望都高於其他參選人。第一任董建華當選時的民望達64.5%,第二任曾蔭權在2005年當選時民望達72.3%,第三任梁振英儘管因與唐英年的泥漿戰而使民望低至35%,但仍然高於唐英年的19%及何俊仁的14%。因此,儘管許多選委仍會按中共意旨投票,但過去中共的意旨也與選前的民調脗合。
這樣做的意義何在?
其一,這與香港人對中央的信任和對中國的認同有關,如果中共支持一個民望差的參選人,不用說會賠上「一國」在香港市民中的公信力。我們實際上也可以看到,在董建華或曾蔭權剛剛當選的時候,市民不僅對特區政府的信任度高,而且對中共的信任度也較高。梁振英掌權後,對梁特劣政敗績的抱怨日增,梁振英的民望一直是低處未算低,連帶也使社會出現了與中共國切割的思潮。
其二,由民望高的參選者當選,也使選委中大部份建制派在政治上得益,無論在日後的立法會選舉中,或在日後支持政府施政方面,都帶來好處和便利。
其三,在高民望中的當選者,在執政之初都會有一段同市民的蜜月期,儘管過去幾任都保不住蜜月期而民望下滑,但至少開局順暢,除了梁振英。而梁振英正是由於在泥漿戰中僅以稍高一點的民望勝出,贏得勉強,因此在其後5年執政中一直跳不出「塔西陀陷阱」,施政困難重重。
儘管是小圈子選舉,但一旦起步,民調即開始,參選人的選舉工程展開,輿論聚焦,參選人的優劣盡在公眾眼底。儘管選舉結果很可能是中共一人一票決定,但得失並不反映成敗。如果一個高民望者,結果卻在小圈子選舉中輸了,那他真的是雖敗猶榮,說明他雖不受北京祝福仍然願意為市民出頭參選,真正敗得光榮,這榮耀光環會繼續照耀他日後的人生。所以,贏了民望,其實是冇得輸。相反,若選戰開始,就民望一直走低,那麼即使在小圈子選舉中勝出,也施政艱難,日日挨罵,抗議連連,躲躲藏藏如過街老鼠,也拖累了投票給她的建制派和北京中央。所以,輸了民望,就注定在日後人生中冇得贏。
田北俊早兩天說,他不認為民意是浮雲,因為民意等於學生考試成功與否。可謂對這次選舉一語中的。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