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勿讓政治協商變政治羞辱 - 李平

蘋論:勿讓政治協商變政治羞辱 - 李平

香港普羅市民對特首、政協的選舉沒有投票權,但並非完全沒有影響力。在港人強烈反對梁振英及梁振英2.0的聲浪下,北京至少要調整策略,放軟一面倒撐林鄭月娥的口風,不再以不任命其他當選人威脅選委,對梁振英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也放風稱可能對其就職時間另作安排。但是,無論從中共政治協商的歷史看,還是從中共權鬥的現實看,既定的政治任命並未改變,也難以改寫中共把政治協商變成政治羞辱的結果。

恐嚇刺激反抗 北京調整策略

林鄭月娥宣佈參選之初就散佈不信任論、不任命論,中共港澳系統官員及香港親共政客、媒體也一直以此恐嚇選委,似乎曾俊華如果當選就得不到中央任命,香港就會出現憲政危機。但這種政治恐嚇,既刺激市民、選委的反抗情緒,助長曾俊華的民望,又加重外界對林鄭政治立場、管治能力的質疑,令選委面對更大壓力,投票時轉軚不投林鄭的可能性增加。
受香港輿論影響,北京不得不調整策略,藉全國政協、人大「兩會」平台放風,減少不任命論的負面影響,連林鄭月娥競選辦資深顧問、人大代表鄭耀棠也表示,看不到今屆有任何一名候選人當選,中央會不任命。當然,有人唱紅臉,也有人唱黑臉。全國人大常委范徐麗泰就強調,相信中央支持林鄭的態度沒變,中央強調四個條件,是怕被人認為欽點,並作為打擊林鄭的手法。
至於港人反對梁振英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聲浪更為強烈,中共也不能不顧忌梁振英一旦未能自收取澳洲公司巨款的醜聞中脫身,將影響全國政協的聲譽,一旦梁振英身兼國家領導人加重世界輿論對香港實施一國兩制的質疑,將不利香港在中國實施一帶一路、亞投行戰略中發揮窗口功用。因此,北京又向香港媒體放風,指梁振英可能延後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或當選後請假至特首任期結束。

政治安排矛盾 反映權鬥激烈

然而,中共的這些策略改變始終只是旨在紓緩民意壓力,既未改變獎賞家奴梁振英的決定,也未改變力撐梁振英2.0出任香港特首、扶植新家奴的決定,到頭來對民意的欺騙、羞辱更深更重。沒有尊重民意的政治協商、沒有相對公平公正的選舉,只會令港人對中央政府的信任度、對特首和特區政府的支持度刷出新低。
香港新一屆特首選舉、全國政協副主席的產生,本應是中共落實政治協商、爭取民意支持的良機。政治協商曾為中共建政提供巨大助力,在中共建政之初也令一批非中共人士取得實質權力,首屆中央人民政府六名副主席中有三名非中共人士、政務院四名副總理中有兩名非中共人士、政務院34個部委中由非中共人士擔任正職的14個,但後來經歷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政協成為中共的政治花瓶,民主黨派成為中共的附庸,政治協商變成政治羞辱。
從港人出任全國政協副主席的歷史看,中共1990年代首次委任安子介、霍英東為全國政協副主席,是獎賞他們對中國的貢獻,無關香港民意與政治協商。2005年,在民怨沸騰中「腳痛」請辭的董建華獲委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共既要他查找不足、要他下台,又讓他躋身國家領導人,無異於自摑又摑人。梁振英在全城ABC怒吼中被棄選,反而也能晉升全國政協副主席,如此自相矛盾的政治安排,除了反映中共權鬥之激烈外,也反映政治協商再淪為政治羞辱,是對香港民意的羞辱,也是對中共領導人政治智慧的羞辱。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