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今年是「六七暴動」50周年,以此為題材的紀錄片《消失的檔案》,被拒在下月舉行的香港國際電影節上映。導演羅恩惠在中大的映後座談會上指出,被拒原因是負責評審的總監指影片內「把(旁白)女聲太刺耳」及「零藝術」,又形容有關人士聲稱「代表晒電影界」,說法猖狂。涉事的國際電影節協會藝術總監李焯桃,透過協會發聲明否認指控。記者:呂麗嬋
《消失的檔案》周三晚在中大邵逸夫堂放映,全場爆滿,吸引逾千人出席。一直爭取公映的羅恩惠指出,早前向國際電影節「報片」遭遇滑鐵盧。「睇片個總監有睇,助手5分鐘就瞓着。」她說:「總監話片入面把女聲,即係著名廣播員李碧心,把聲好刺耳,而(聲演)『左仔』把聲就好誇張」。對方更稱「成條片係零藝術」,羅即時反駁,替其助手瞓足全場,怎能判斷電影的藝術價值?對方就說:「佢合埋隻眼都睇到。」
協會反指斷章取義
羅恩惠續引述與總監的對話,指有電影界前輩不認同「零藝術」,對方就謂:「我代表晒電影界。」羅形容說法猖狂,認為做新聞及紀錄片,不需要一個人認同,市民自會判斷。
香港國際電影節協會昨發表聲明,指羅恩惠引述的說話失實,從「助手瞓足全場」、「零藝術」、「我代表晒電影界」,到被拒絕原因是「把(旁白)女聲太刺耳」,統統與事實不符。聲明強調,電影節一貫選片的原則以藝術考慮先行,盡可能是集體決定。由於有意參展的影片太多,一般不會向申請人解釋落選原因,又謂破例私底下提供意見,本屬好意,不料被斷章取義、肆意歪曲後用來誤導公眾,對此深感遺憾。
對於這場風波,首映當晚也是座上客的《十年》製片人伍嘉良說,選片帶主觀性,外國部份電影節,會委任不同人組成評審團,或公開評審準則,減少爭議。《十年》先後入選國際電影節及亞洲電影節,過程未覺受留難,但伍嘉良不排除在政治持續低氣壓下,自我審查情況越趨嚴重。
伍嘉良說《消失的檔案》是反思歷史的重要作品,值得支持。「座談會上,有曾參與暴動嘅左派人士平和表達感受,可擴闊各界對歷史嘅認識和討論,肯定係好事」。他呼籲公眾用實際行動支持有心的作品。「觀眾要話畀外界聽,香港人其實想睇咩,唔好令呢類作品越來越邊緣化,甚至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