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九倉撤出有線寬頻,反映電子傳媒行業困境。浸大新聞系助理教授杜耀明分析,接連有電子傳媒結業,除了連年虧損,亦可能是政治壓力太大。有份協助有線設立24小時新聞頻道的資深傳媒人指,有線要起死回生需重組架構。
該資深傳媒人建議有線保留巿民信賴的新聞台,以及有一定觀眾的娛樂台,「好似𠵱家個電影台,仲播埋啲史泰龍Rambo(《第一滴血》)啲戲,仲邊有人睇?」他又批評政府廣播政策不斷設限,阻止有意參與電視業務的投資者入局,「投資者都未入場,就列出條例樣樣都唔得,咁點做呀?」資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質疑,港府過份介入電視發牌,認為應全面開放市場、減少監管。
學者:財務政治雙重壓力
中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馮應謙指,如果有線電視結業後以奇妙電視取代,對傳媒生態並無特別改變,相信日後奇妙電視可吸納原本有線觀眾。
過去一年,亞視停播、ViuTV開台不久即收視回落、香港數碼廣播有限公司(DBC)及新城電台交還數碼聲音廣播牌照。杜耀明認為廣播機構面臨財務和政治雙重壓力,「既然又賺唔到錢,又可能隨時俾人囉嗦嘅,咁搞嚟做乜箒?」他指電子傳媒受政府規管,特首和行政會議掌控發牌權力,「想搞嘅人搞唔到,搞緊嘅人喺現有規矩搞,唔能夠好破格」。他以亞視低成本製作清談節目《龍門陣》為例,即使有高收視仍因政治壓力停播。
他慨嘆過往香港財團委託信任的人自由經營傳媒機構,現時連財團亦撤出傳媒業,或意味行業境況再退步,「大集團老細都覺得自己不勝重任,仲有乜嘢人搞?可能更多大陸有背景嘅人搞囉!」
■記者潘柏林、蔡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