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出土

1.25億年前「兩性花」化石出土

遼寧發現1.25億年前的兩性花化石,成為首個包括雄性器官、雌性器官、莖以及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標本,顯示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可能更早。研究者之一、渤海大學韓剛博士表示,這株與莖、雙子葉型葉片直接相連的兩性花化石,出產於遼寧省凌源市郊區大王杖子附近的義縣組地層,被命名為「凌源假人字果」。

助研究古人類繁盛時期

韓剛與深圳國家蘭科中心首席植物學家劉仲健教授、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王鑫研究員共同撰寫的《中國早白堊世一個類似人字果的被子植物化石》的論文,近日刊登在英文版的《地質學報》上。假人字果和以前的被子植物化石的主要區別在於雌雄蕊非常靠近,並且雌蕊在中央,類似現代被子植物中花的情形;和生殖器官相連的葉片具有雙子葉植物型的羽狀結網葉脈;最重要的是,它的種子是着生在果實的中脈上。
西方學者認為,白堊紀才有被子植物,但假人字果的出現,令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推前。韓剛解釋,被子植物就是有花植物,包括人類在內的哺乳動物,是隨着被子植物的興起而繁盛的,因此研究被子植物的起源時間是學者們研究的焦點問題。
中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