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1日,香港的主權移交至中華人民共和國。當時有人相信,這是香港人當家作主的時代,但也有人相信,主權移交只是易旗換幟,其他的馬照跑舞照跳,五十年不變。
今年是主權移交廿周年,五十年不變的承諾已沒有人相信,至於港人當家作主的想像,也隨許多事件而破滅。北京認為香港人沒有國家意識,香港人卻覺得一國兩制是靠不住的謊言。
今次行政長官選舉,是首次有候選人提出要進行廿二條立法,規範中央機構在香港的行為。一直以來,中聯辦高度介入香港的選舉,不少人看在眼裏,已感到不是味兒。但在法理上,中聯辦介入卻沒有任何依據;否則張曉明也不用刻意否認中聯辦為行政長官候選人拉票的消息。
可是,中聯辦又怎樣解釋在2012年行政長官選舉期間高調召見選委?今屆中聯辦就算沒有拉票,但有否為個別候選人收集提名?這些問題中聯辦可以正面具體回應嗎?
香港在過去廿年,除了一國兩制走樣,另一個更大的變化,是代議政制的崩潰。在八、九十年代,香港人對政治的訴求,大多數是由各級議會的代議士去倡導。主權移交後,行政機關在表面上更積極回應社會民生經濟訴求,但骨子裏卻進一步矮化議會的功能。結果當政府政策左搖右擺,時而順得哥情失嫂意,最終兩面不討好。可以說,今天的困局是行政霸道的報應。
街頭政治令香港更撕裂
深層次矛盾,得不到代議政制的緩衝,結果令政治的舞台轉到街頭。我不止一次講過,街頭政治是沒有規矩可言,也只會令這個城市更加撕裂。雖然03年七一大遊行,在一定程度上象徵了街頭政治的開始,但擱置廿三條立法和董建華下台,換來了香港近十年的政治相對穩定。自由黨前主席田北俊在重要關頭,以代議士的身份令廿三條立法擱置,以行動保存了香港的制度完整。
在此也不得不提,前行政長官曾蔭權的「起錨政改」,也是行政立法合作推動香港民主發展的個案;曾蔭權的其他作為,雖然要另作別論,但是他在任行政長官的七年,香港的確是有更和諧的景象。
梁振英上場,另潛藏多年的矛盾統統表面化,但個人拙劣而對抗的作風,只是宏觀大局的一部份。更重要是香港人當家作主和五十年不變的兩個想像同時破滅,醞釀出比要求民主普選更徹底的本土和港獨思潮。雖然有點身份的人都說,港獨是連討論的空間也沒有,可是對於沒有甚麼可以輸的一群,港獨是他們眼中唯一的目標。
我認為沒有必要去用陰謀論,以單一的因果關係,去看待在過去五年香港發生的種種事情,畢竟社會的轉變,有其觀察得到的軌迹;在香港發生的每件重大事情,也是由各種因素結合而成。現在真正重要的問題是,如何重建香港人對制度的信心,就像曾幾何時的香港,仰賴政府和代議政制,去維持社會的秩序。我必須強調一點,所謂的「治亂世用重典」,在歷史中從來都沒有真正成功的案例。反之,作用力等於反作用力,從政者最惡劣的手段,就是令到人民要與政府對抗。
統治,從來都是少數人要得到多數人的默許和支持。歷史教訓告訴我們,在社會元氣大傷的情況下,休養和生息是自然不過的選擇,也是在中國歷史中,唯一有實證可援的管治方針。
我不是選委,沒有票,也沒有資格說支持哪一位候選人。可是作為香港人,以上只是我對這個城市的觀察和卑微的願望。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