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兩會】
全國兩會近日於北京舉行,有外媒趁此為國家主席習近平於首任任期的經濟改革表現「埋單計數」。其中評論稱習於2013年起全面執政,曾大膽作出讓市場自由化和企業家有更多發展空間等的改革承諾,至目前幾近全無兌現,甚至指改革「執行力不足」。有內地學者指習一面說改革一面卻加強黨的領導,改革甚有走回頭路之勢。
習近平於2013年曾表示,中國的市場力量將在分配資源方面發揮「決定性的作用」。不過美國《紐約時報》和英國《金融時報》近日均發評論文章,直指習近平未做到2013年曾承諾過的經濟改革。
只求維穩令經濟自由窒步
其中《紐時》更羅列出習於四年多來經改上的「成績單」,並引批評者稱習對中央控制、維穩和政治一致性的要求,經常令他在經濟自由化上窒步,更用其權力來削弱他稱為必要的改革,比如限制資金外流和調控樓價等;並認為習於下個任期或將保持相同表現。
《金融時報》引世界銀行前年發表的報告,確認中國實現的27項關鍵改革中,有20項旨在改善資本配置,惟中國當局對國內銀行業仍保留近95%的控制權,導致業內「扭曲的激勵機制和糟糕的管治結構」。
《紐時》舉例指,習曾承諾要精簡國企,卻同時要求黨委在公司決策中有更大發言權,猶如給黨在削弱公司重組力度上留有足夠空間。「一方面說要加強改革,另一方面又強調加強黨的領導」,主張市場自由化的上海復旦大學經濟學家李維森指,當局曾發佈許多改革文件,「但哪些得到了真正的實施?」
GDP增長依賴債務
《紐時》又引美國經濟研究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合夥人Daniel Rosen說,「幾乎在所有方面,中國都未達到自身設置的改革目標,就連GDP增長也越來越依賴於債務,這是改革不到位的結果。」有說法指,習近平必須首先鞏固自己的權威,然後才能為開放市場、精簡國企等作決定。
不過,華盛頓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旗下中國商業和政治經濟項目主任Scott Kennedy對此表示懷疑,認為缺乏權威,或者特殊利益集團的反對等均非阻止習朝改革方向轉移的原因:「相反,他在經濟挑戰面前,一直在根據自己的直覺操作……我不指望他的直覺或那些挑戰會在未來有多大改變。」
美國《紐約時報》/英國《金融時報》
【外媒評習近平經濟改革】
貨幣政策
為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內,曾放寬資金進出中國,卻讓國內大量資金流出海外,人民幣走弱下近月又嚴控資金外流。
樓市
去年初國內房地產庫存巨大,於是放寬銀行發放按揭貸款,卻讓各地掀起搶樓熱潮樓價狂漲,經強力調控後目前京滬等地樓價收入比仍居世界前列,地產商卻仍負債纍纍。
國企改革
電信、電力等主要行業仍然出現寡頭壟斷,大多國企依然臃腫低效。
銀行改革
銀行獲准以「債轉股」等手法規避壞賬,仍避不了虧損企業無力償還大筆貸款的情況,只得進行債務延期。銀行同時仍為具政治背景的人大量貸款,卻拒向創業者提供廉價資金。
資料來源:《紐約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