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特朗普成為美國總統,貿易保護主義有抬頭跡象。但有趣的是,一艘千年前在東南亞海域沉沒商船上的大批文物,包括在唐代中國製造、卻印上伊斯蘭特色圖案的陶瓷瓶,今起首度在美國展出。籌辦展覽的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陳文輝坦言,「全球化在千年前已經發生,不是新鮮事」,希望借展覽傳遞「保持合作、文化交流,人類才有進步」訊息。
駐紐約記者:鄭柏齡
位於美國紐約市的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由今日起至6月4日舉辦名為「唐代商船殘骸與亞洲早期貿易」展覽,展出78件從一艘唐代古船上取得文物。該船在1998年被一名印尼船夫於東南亞勿里洞島(Belitung)附近發現,估計商船由廣東出發、前往西亞地區,途經爪哇海域時沉沒。新加坡政府於2005年購入文物並進行復修,現存於該國的亞洲文明博物館。
所有文物首次在美國展出,其中最罕見者,包括一個估計在公元825年至850年、河南省製造的鈞瓷瓶,該瓶高約40吋,瓶頂雕有精緻的龍頭,而青綠色瓶身上,卻燒上充滿伊朗特色的蕨葉形(frond)圖案,估計正運往波斯灣一帶的阿拔斯帝國(Abbasid Caliphate),即現時伊朗、伊拉克一帶地區。
該館介紹指,9世紀亞洲由東邊的唐代中國、以及西邊的阿拔斯帝國主宰,兩地貿易頻繁。該商船很可能由中東出發,把玻璃、香料與礦物等商品送到中國後,正載著絲綢及瓷器回航。商船首次被發現時,各種瓷器、金銀製品多達6萬件,在重重淤泥的保護下,大部份文物仍保留過千年前的原貌。
亞洲協會藝術博物館館長陳文輝指,把78件珍品從新加坡借到美國展出,除了文物本身具珍貴歷史意義外,更希望在保護主義抬頭的年代,向社會傳達「全球化不是新鮮事」訊息,「過千年前、歐洲殖民主義未興起時,亞洲各國之間已經互相交流、進行貿易」;他續指,國與國之間不能獨善其身,「如果每個國家都採取孤立政策,人類文明便不會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