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薩德議題引起韓中兩國之間的緊張,從官媒宣示「中國不歡迎樂天」,到旅遊業者取消韓國線、小粉紅抵制韓流偶像、匿名者砸毀韓系車,彷彿數年前抗日情節再現。韓國因此屈服的機率甚低,但抵制的後果正在發酵,是否將構成韓國經濟的致命傷?
首先,從韓國的貿易觀之。近年來儘管進出口都在下滑,但韓國的順差仍在增長, 2016年約為890億美元。不過,對中國的順差逐年減少,從2014年約550億美元,到2016年約370億美元。可見,韓國原本須靠中國填補貿易赤字,到去年已大大減少對中國的依賴。這恐怕不是因為韓國有先見之明,能預測到未來中國在薩德議題上的反彈,而是朴槿惠政府與民間企業分散風險的策略運用得宜,更是為了要避免所謂大國經濟的悲劇。
這個悲劇指的是,由於中國為了生存也為了強大,不會甘心只做最後的生產者,而是要在工業製造業上打造其強國地位。依照2015年《中國製造2025》的規劃,中國要提高核心基礎零組件與關鍵基礎材料(即中間財)的自製率,預期到2020年達40%、2025年達70%。中間財進口的比重已從2000年六成多降到2015年五成多。
就韓國來說,一般人只知其對中國出口依存度極高,約佔整體的25%,卻不知這些出口品有七成多是屬於中間財,這是真正受威脅的關鍵。這些中間財乃是等待中國做最後加工,之後再輸往美歐等地,賺取附加價值;另外兩成多是屬於資本財,好比中國樂天百貨大廈,即使有人蓄意砸壞門窗等設備,損失的亦會是保險公司;真正與消費者相關的,就屬3%左右的消費財,例如強調來自韓國本土的化妝品與食品,許多小粉紅拒買此類韓貨,才算有點直接影響。
此外,根據韓國產業研究院2016年的報告指出,韓國的主要行業,如汽車、造船、一般機械等,雖較中國有技術與品質優勢,但中國亦具價格優勢。中國製造品質正在提升,如系統半導體達到韓國的80-110%,而其價格有110-200%的誘人競爭力。這是韓國對中國出口下降的主因之一,透過中國政府的龐大奧援,中國企業正在各個拳頭產品(Hit Products)上追打韓國,彰顯了紅色供應鏈的可怖。
由此不難了解,薩德引起的風波不過九牛一毛。中國試圖透過網絡民族主義的集結,來為自己乏善可陳的公民資格賦權,而官媒扶清滅洋式的引導,也會讓普羅大眾有當家作主的幻象,對於紓解日常壓力,與提振國民自信,都有不小的效用。這套作法日本與台灣並不陌生,韓國如今也應已習慣。風波都會煙消雲散,但中國國家隊的威脅卻如影隨形,這不是薩德可以偵測與攔擊,它將在可預見的未來給予韓國,以及日台等生產者嚴峻的挑戰。
徐子軒
獨立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