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選戰取決林鄭走了多少票(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特首選戰取決林鄭走了多少票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 戴耀廷) - 戴耀廷

三位特首候選人正式登場,在1,194名選委中,曾俊華、胡國興和林鄭月娥分別有165、180、580個提名。胡的提名全是民主派,林鄭的提名全是建制派,曾則有35個建制派提名,餘下為非建制派。另有269名選委沒有提名任何人,絕大部份是建制派。
要當選為特首,候選人要得到601票或以上。若沒有候選人取得足夠票數,在第一輪得票最高的兩名候選人進入第二輪投票。若還是沒有人取得601票或以上,這次選舉就沒有人能當選,應要安排另一次選舉。今次特首選舉,選情複雜,相信不少選委都在考慮策略投票。
以現在林鄭得到的提名數目,距離601最近,勝算最高,但還有兩組數字影響大局。第一組是在269名未提名的選委中,林鄭還有多少支持票。第二組是在林鄭所得的580個提名中,有多少會在投票時轉投其他候選人。
在中聯辦大力助選下,不少選委即使不支持林鄭,在壓力下也得公開提名她。故此,應會有一定數量選委,在投暗票時有不同意向,但實際會有多少很難預計。若有15-20%的提名最後「走」了,那麼林鄭能否達到601票,上落可能只在十數票之間。因此,林鄭能否勝出,取決於現在提名了她的建制派選委,會否轉投另一候選人。
如果林鄭不能在第一輪取得601票,到了第二輪投票時,就會對曾極之有利。據估計,民主派選委中的大部份、已提名曾的建制派選委、未提名且非林鄭支持者的建制派選委,及已提名林鄭但最後「走票」的選委,都傾向投票給曾。原先在第一輪投票給胡的民主派選委,應也會投票給曾;而在第一輪投票給林鄭的選委,可能會有更多走向曾,令曾在第二輪當選的機會大增。

以民意促建制派改投票意向

民主派選委的選擇不離曾、胡或白票,但選擇白票的會很少。若林鄭在第一輪就取得601票或以上,那麼民主派選委的投票意向無論是甚麼,對大局都不會有影響。但有一個很微細的可能性,假設要進行第二輪投票,如民主派大部份選委在第一輪是投票支持胡,令胡所得票數多於曾,那麼會被篩走的是曾。到林鄭和胡進入第二輪投票,原先支持林鄭的建制派選委,轉去支持胡的機會,應較轉去支持曾低,甚至不少在第一輪支持曾的建制派選委會回流給林鄭,令她在第二輪勝出。不過這可能性並不大,因民主派選委主流應是支持曾,即使民主派選委大部份支持胡,曾有不同票源,不大可能在第一輪就被篩走。
總體來看,特首選戰的結果,只取決於一組人,就是現在提名林鄭的580名選委中有多少會「走票」。若有一定數量「走」了,令林鄭不能在第一輪勝出,那麼曾就勝算大增。若是如此,我們就要問甚麼因素決定「走票」的數目?這問題也是中聯辦在問。
中聯辦一定會想盡辦法「箍票」。他們可以說從最後得票數目推算是誰「走票」,製造恐慌令建制派選委不敢走票。唯一因素可導致建制派選委改變投票意向的,是他們也擔心若高民望的候選人當不了特首,而是由社會已積累起強烈反對聲音的候選人來當,那麼未來五年的管治,甚至可能比過去五年更差,故他們願意最終改變投票意向。民意有多大影響力,也是難料,但對無票的港人,這也是他們在此特首選戰,唯一可以做的事。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