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浪迹遊蹤】
燈塔,豎立茫茫大海之上,守護着島嶼,抵禦着孤寂。馬祖東引島的東湧燈塔,在台灣海峽之上,無論政權更替、炮彈橫飛,都不及一場颱風來得可怕,將主燈摧毀。守衞它的家族,卻不離不棄,三代人,用七十年時間,繼續看守這孤島上的燈塔,即使當中五十年,它不曾亮過。
陳翠玲是土生土長的東引人,在當地小學任教,因念美術碩士需要開畫展,便想到以家族故事為題。採訪當日,她帶我們到島東端的燈塔,1904年由英國人興建,基座用上99厘米厚的巨型花崗岩,中間圓形平台則以16塊扇形石板製成,每塊要六至八個人才抬得動。島上山路崎嶇,用了三年時間,才砌起14.2米高的燈塔。
頭40年,都由英國人管理,洋人找來陳翠玲的阿公(閩南語祖父外祖父之通稱)陳高福幫手,直到洋人回國,陳高福接手管理,1958年更成為燈塔首為華人主任。管理燈塔,每晚要四人值班、每班三小時,工作包括每小時記錄氣象狀況及經過的船隻,以利關稅總局向船隻收取助導航費。日間則主力維修保養,抹水晶鏡、玻璃、設備,為燈添煤油。他們最怕4至6月的霧季,一聽到船隻的鳴笛聲,主管要到塔下的火藥房取彈,然後點燃崖下的兩座霧炮回應。
而最心痛的,是1966年的艾麗絲颱風來襲。「他看着塔頂的玻璃全破,完全不知所措。」燈塔內最重要的水晶玻璃旋轉燈被破壞,由於當年是由巴黎原裝運來,難以自行維修,轉為使用細小的五等燈,但照明度與氣勢差得多。直到上年燈塔被升格為國定古蹟,將其修復,於6月重復光明。「其實燈不亮的50年,大家沒有在意它亮不亮。現在的設備,船隻導航系統都非常好了。我覺得修復這個燈,最大目的是想把它回到重前,是一種情感寄託。」
物換星移,當其他三個家族陸續離開燈塔,只有陳家一直都在。陳翠玲的弟弟,成為了第三代守塔人。「這工作待遇其實沒那麼好,當初回到這個小島上,我弟弟應該有更多的工作選擇。但是,我們一家人的情感,都自然維繫在那座燈塔上。所以一有機會去守塔,感覺上就不會去考慮其他的。」有燈,就有人,這個燈塔故事,還會繼續傳承下去。
東湧燈塔
地址:台灣連江縣東引鄉樂華村169號
時間:9am-5pm(星期一不開放)
網址: http://www.matsu-nsa.gov.tw
Travel Memo
簽證:
持BNO及特區護照,在香港出生或曾到過台灣,均可在網上免費申辦簽證。
網址:
http://www.immigration.gov.tw
匯率:
1港元約兌4台幣
交通:
香港去馬祖,可先飛台北桃園機場,再轉車到松山機場,乘飛機前往;又或乘飛機到福州,轉車兩小時到黃岐港,再轉船前往。
鳴謝:
台灣觀光協會(香港)
記者:甄俊宇
攝影:楊錦文
編輯:梁浩維
美術:楊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