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
早前財政預算案建議研究公共年金,讓長者可將退休資產轉化成每月穩定收入,猶如自製長俸。觀乎市面上已有的年金產品,平均年回報有逾4厘,惟大多屬非保證回報,而且當中亦只有少數屬「真」終身計劃,即使活過百歲仍可取得年金。非終身計劃則有可能於20年內派完,變相未能覆蓋整個退休生活。
記者:陳洛嘉 周家誠
年金計劃之所以做到自製長俸效果,是由於供款人於退休前預先供款予保險公司,透過不斷投資滾存,退休後便可每月「出糧」,收取固定現金。
滙豐人壽年金期限20年
本報比較市面上現行4款年金計劃(見表),雖然以往每年派息都有4厘以上,差異未算太大,但大多為非保證,會受市況左右。其中僅美國萬通列明,生效至少15年的保單保證至少有3厘年回報。
此外,年金計劃有終身及非終身之分,政府研究的公共年金則標榜終身派發。反觀市場上的4款年金計劃,只有美國萬通不就終身派發設年齡限制;友邦的年金計劃最多則派至110歲,宏利僅派至100歲。
至於滙豐人壽年金則為非終身,派發期限20年,供款人開始取用年金後,要預算20年後便會結束。
康宏理財營銷策略及業務拓展總監傅惠賢坦言,購買年金的目的與人壽保險不同,「買保險大家係怕太短命,希望保障家人,但買年金相反就係怕太長命。」供款人要因應自己的退休計劃,選擇適合自己的年金派發期,若希望無論活到多久,同樣可每月獲得一筆固定「長俸」,終身計劃則較合適。
部份身故後由配偶領取
傅惠賢又指,將保單供款行使為年金的方法有多種,若供款人本身已婚,又有「太早走怕蝕」的考慮,則可選擇有聯合年金領取人的計劃,即供款人身故後,仍可繼續由其配偶收取終身年金。此外,年金除可以固定金額形式發放外,亦有計劃可以「遞增式」方式派發,所收取的年金會隨着年紀增加。
目前市面上的年金計劃最高投保年齡約為65歲,供款期可短至1年一筆過供款,或長至50多年慢慢供款。
傅惠賢指,其實供款期長短各有好處,若要享受年金的複息效應,理論上越早供款,累積回報越多,但亦意味着年輕時要預算每月將一部份入息用以供年金。
至於即享年金計劃,則較適合準退休人士,年金供款主要來自累積資產,「比如退休後賣咗部份物業,套現一筆大額資金,但又擔心太長命,就可以整筆放落年金,等保險公司幫你計數每月派幾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