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建築,開闊的草地,高端的研究所,世界景仰的教授,這就是現代的大學嗎?學生與學習,在這幅漂亮的風景中有多重要?昂貴的學費,「一夫當關、萬夫瞌睡」的枯燥大講堂,「自助餐」選科模式,只適合專科研究、往往脫離現實社會需要的學術討論,社會、家長、學生,還心甘情願掏腰包把模式繼續下去嗎?
2012年,憑科技創業提早「上岸」、但無甚教育經驗的Ben Nelson,成功說服私募基金注資2,500萬美元,找來前哈佛校長Larry Summers當顧問,創立Minerva(古羅馬智慧女神)大學,揚言挑戰傳統名校、顛覆現代大學模式,令人側目。最近筆者和Ben見面會談,聽這位典型雄心勃勃、自信滿滿的矽谷精英談他的高等教育顛覆大計。
Minerva最「出位」之處,是沒有校舍、課室、研究所、草地,課堂統統在網上視象會議進行,清一色全是教授主持的導修式課堂,師生比例一對十九,確保學生上課必須參與討論;教學電腦系統可即時讓學生分組、辯論、投票、答問題,也會提示教授對較少參與或對概念掌握未足的學生「加以關注」。有別於傳統大學,Minerva重新設計幾個必修科如批判思考、科學方法、溝通技巧,貫通整個課程;各項專科的基礎理論,學生則需要在課餘時自習。
除去科技的外衣後,Minerva的小組討論形式學習,正是孔子和蘇格拉底以來的傳統,亦無疑比大課堂演說有效;以基礎技能(而非科目)主導的課程,也早是教育專家證明更有效的學習模式。創校以來,Minerva吸引好幾位名校大教授加盟當「開荒牛」,也吸引各地新生申請入學,首批學生取錄率據聞只有2.8%(當中有幾位港生),與頂級名校不遑多讓。
當然Minerva的創新模式引起不少爭議,網上視象會議縱然可以有效傳遞知識,但做人的道理呢?師生在校園建立的終身關係呢?Minerva學生每一年轉到不同國家的宿舍,不諳當地語言文化,亦沒有不同年級的同學一同生活,無法透過住宿生活非課堂形式學習,人際關係如何建立?
Minerva創校至今收了幾百學生,實際成效還有待觀察。不過肯定的是,這種利用科技衝擊,甚至顛覆高等教育的趨勢,不會逆轉,只會加速。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