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病房又見到婆婆到來探望女兒,她的女兒今年已60歲,腎功能衰竭已到末期,情況不樂觀。婆婆一般中午到來看一看女兒,便急着往老人院看90多歲的丈夫,黃昏再到醫院陪伴女兒,縱使如此,每當她看到病床上的女兒,疲累的臉上總會見到小小笑意。
一天婆婆離開病房往探丈夫,女兒情況突然轉差,同事曾嘗試聯絡婆婆,但始終接不上電話。當婆婆一如往常黃昏回到醫院時,我們跟婆婆說女兒已經走了,她整個身體軟了下來。我們扶婆婆到一間小房間休息,解釋她的女兒情況已經是末期,已盡了力。但婆婆卻不斷自責,若不是女兒肚瀉,她就不會送女兒入院,是自己的錯,她說與女相依為命多年,如今女兒不在,也不知以後怎樣活下去,在一旁的我們一陣心酸。
同事一邊找來牧師,希望可以稍稍在心靈上安慰她,一方面繼續聽婆婆訴說往事。原來婆婆的家庭早年在上海是名門望族,到了香港後風光不再,親朋也沒有多少。自從丈夫住進了老人院,她就和女兒互相照顧,無奈女兒又有病,長年在醫院與老人院兩邊走,辛苦是辛苦,但總覺得還有親人在身邊,我們跟她說,女兒不在,還有丈夫要照顧。說出這句話時有些傷感,80多歲如何可以照顧好90多歲的人。我們安慰婆婆不要擔心,女兒的後事,醫院與義工會盡量安排好。
她由牧師陪着離開醫院。我心中起了疑問,她若是病人,在醫院還會有我們照顧,若在家中,又有誰可以照顧她。
撰文:九龍醫院復康科病房經理梁瑞心
逢周一刊出
想輕輕鬆鬆健康?,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