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腹背受敵 - 陶傑

瑞典腹背受敵 - 陶傑

面臨俄國侵畧風險,瑞典開始全國徵兵。
有識之士即刻建議:瑞典收容許多伊斯蘭難民,應該優先徵召伊斯蘭難民入伍,用難民軍來對抗俄國。
與其放任難民姦劫搶掠,大量的單身男子,精力無處發洩,最好的方式是讓這些人當兵,瑞典的白人當教官和司令,一旦有戰事,由勇武的阿拉伯裔難民衝前與俄軍拚殺。
在這方面,不幸瑞典二百年來從未成為帝國,缺乏殖民主義的人口行政管理經驗,應該向英國學習──十九世紀英國進駐南亞,很快就發現印度教的本土印度人打不了仗,隨着英兵向北部挺入,發現龐遮普的錫克族才是天生的戰士。然後英國為了防範帝俄南擴,需要西藏和阿富汗做緩衝,很快就發現西藏因為喇嘛教文化精緻,西藏人和平斯文,但尼泊爾的啹喀兵提着鋒利的短刀,手刃屠殺了不少拿槍的英兵。
英國軍方具備人類學知識,懂得將民族分門別類,英兵失利於錫克族、吃虧於啹喀,最終當然是付出巨大代價之後,槍炮苦勝,但沒有屠城滅族報復──這是英國人比蒙古成吉思汗之類的蠻子文明開化的地方──而是識英雄重英雄,迅速將這些異族收編為遠東的前線英軍,付給高軍餉,從鄉村徵召了許多錫克兵和啹喀。
這些勇武的山國民族,一旦收編,就像李逵跟定了宋江,對英國死心塌地的忠誠。所以在香港,英治時期的赤柱監獄,「通櫃」此一程序,英國人不用山東警,用印度錫克獄卒,「包頭阿差」怒喝一聲,那隻中指捅進去,特別的用力而深挺,就像方今中國人喜歡說的「加大力度」完成。
以印制華,這一手玩得高明。統治馬來,則又不同:用華人來管制馬來巫人,提拔華人做買辦,利用華人的太監總管文化心理,上仰奉英國主人、下僱用馬來土著勞工,不然,哪來的什麼糖王、蔗王、木材橡膠大王,清一色都是福建海南籍?
書到用時方恨少,現在才知道,缺了帝國主義這珍貴的一課,現在腹背受敵,要本國的白人來做炮灰,是何等的不化算。但為時未晚,普京在外窺伺,瑞典可即刻調動一百幾十萬難民進軍營禁閉受訓。阿拉伯裔天生好戰,學軍事他比你還快,只是將來戰場由沙漠換成冰天雪地,恐有水土不服,打不打得贏俄國人,可尚在未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