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夠不夠中立? - 伍家謙

Sunday:夠不夠中立? - 伍家謙

北美體壇不時傳出歧視事件,當中牽涉膚色的最多;早前就有NBA球隊快艇前班主史達寧,因歧視黑人言論遭聯盟重罰,除巨額罰款之外,還終生不得參與NBA事務。
雖說情況有所改善,但現實是歧視依然存在,起碼林書豪仍要為黃種人受到不平等對待而發聲;有人存在根深蒂固的種族或膚色優越思想,不過同樣在西方,也有人追求極致的中立,即我們不時聽到的所謂「政治正確(Political Correctness)」。
政治正確這概念於70年代由美國左派知識分子帶起。他們指出,一些我們慣用的詞語,其實帶有極濃厚的歧視味道,必須糾正,事事都要追求「正確」:Chairman帶男性霸權味道,得改成Chairperson;Mailman情況相同,要用Mail Carrier才夠中立。
除了性別和種族,一些看似普通不過的形容詞,於這批人眼中都要「改正」:Short算貶義,描述身材不高者要寫這個人是「垂直受挑戰(Vertically Challenged)」;身形較胖者,不用Fat,要寫成People of Size才對;Old、Elderly、Blind統統不中立,該用易名Senior Citizens和Visually Challenged;甚至見過指歷史的英文History的His也帶性別歧視,建議更改。
這些例子,要說起來恐怕真的沒完沒了,也試過有品牌因此易名。讀過一篇文章,指甚至有食物或街道名稱因牽涉地方或國家而被視作「不中立」,我心想意大利粉、福建炒飯、海南雞如何是好呢?歧視,絕大部份人都不會接受,但「中立」如此,似乎就有點矯枉過正,既累人,也真箇會把我們一直以來的詞彙系統重塑,間接摧毀部份文化。
文:伍家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