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的《月亮喜歡藍》,得獎前已經飽受不公義,小成本獨立製作躋身金碧輝煌行列,被視為打秋豐的窮親戚,在香港還要得到一個似是而非的所謂浪漫譯名,連通常開口及着脷的內地,譯《月光男孩》也比較貼切到肉;得獎後更成了眾矢之的,看到一半和周公幽會的夢中人固然拳打腳踢,明顯不曾撥冗入場的文霸,也以想當然權威聲氣指口篤鼻,狠狠把出人意表的抱得金人歸,貶為荷里活「左膠」在去年「太白」指責下矯枉過正的贖罪。Come on guys,假如你們不帶成見專注看過這部電影,恐怕不會不為它的清麗內斂喝采,美國演藝學院投票人紛紛傾倒,完全是理性選擇,棄典型荷里活大白象而取歐陸氣質小風景,不是什麼反特朗普情緒,而是一次品味的全勝。一個石頭爆出來的新導演,第二部作品就達到這樣的高度和深度,觀眾千萬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是時候實踐近年被唸成口簧的「珍惜眼前人」了。
根據不曾上演舞台劇改寫的劇本分為三章,每章壓軸的尾場都令我震動得淚盈於睫,第一章小主角遭媽媽無言責罵後,小心翼翼問契爺契媽何謂死基佬,第二章少年一再受學霸欺凌,忍無可忍極地反擊,第三章過盡千帆的拆家重逢念念不忘的好基友,堅定的眼神換來溫柔擁抱,月光下背向觀眾的男孩驟然回首,如夢前塵說不盡的辛酸,那一刻終於可以釋然。既然大家這麼喜歡將它和王家衛的《春光乍洩》相提並論,讓我順水推舟加把嘴吧:風格凌厲之外充滿心和靈魂的它,其實好過《春光乍洩》加埋《斷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