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論:林鄭拒接請願信習近平要避大遊行 - 李平

蘋論:林鄭拒接請願信
習近平要避大遊行 - 李平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刊文評述香港特首選舉,直言林鄭月娥勝出沒有甚麼懸念,因為共產黨喜歡她,而選舉委員會只會順從黨的意志,但她能否得到公眾支持甚受懷疑,一個低民望的人如當選只會引發更多的社會動盪。《經濟學人》的預測會否應驗?或許,從林鄭月娥昨日拒接請願信的「小事」可見端倪。

競選面向北京 效忠角度不同

雖然選舉委員會確認的特首候選人有三位,但近兩日隔空駁火的只有林鄭月娥和曾俊華,《經濟學人》的評論對胡國興也只提了一句,指他極可能在第一輪投票就被淘汰。詭異的是,林鄭月娥和曾俊華的競選動作都有面向北京之意,只不過是宣示效忠的角度不同而已。
曾俊華昨日向市民及選委作出三大承諾,第一項是按《基本法》施政、維護國家利益,又背誦習近平的指示保證「一國兩制的實施,不走樣、不變形」。這與他就《基本法》23條立法高調表態一樣,是取悅北京之舉,試圖化解不信任論、不任命論。特別是中國一年一度的政治大騷開演,全國政協、人大會議陸續舉行,梁振英又去北京活動,曾俊華有必要放話讓關注香港特首選舉的中國高官及輿論安心些。
反而,林鄭月娥沒有再向北京表達忠心的需要,但就以對民意的不屑表現她更能聽從北京的指示,表現她「好打得」更能落實北京的指示。她接受報章訪問時明言,推動政策前不會考慮市民是否因此喜歡自己,受歡迎與否從來不是考慮因素,「往時唔會,今日選舉唔會,日後都唔會」。當然,她要考慮的如果只是所代言的中港權貴集團喜歡與否,市民歡迎與否何須放在心上?
林鄭月娥是這樣說,也是這樣做。她昨日出席社聯舉辦的選舉論壇時,拒絕現身見場外示威者接請願信。對她來說,「收信好小事,安全好重要」。至於她說「我唔係好識做啲爭取支持的工作,因為我自己係做實務的人」,這已不是語言偽術的問題,而是政治邏輯的問題:你所謂的實務難道都得不到支持?還是你自以為好打得,明知得不到支持也要夾硬來?

梁棄選變晉升 推高示威人數

林鄭的言行再度印證《經濟學人》對她的評價:缺乏個人魅力(less charismatic)、面對公眾時顯得不安、與市民的日常生活脫節。這種個性顯然是她民望一直落後於曾俊華的原因之一,也放大了她作為梁振英2.0的破壞力。《經濟學人》因此質疑,一個民望落後於主要對手的人如果當選,香港很可能要面對更多的社會動盪。
對直接出手干預選舉的中聯辦、港澳辦來說,衡量林鄭民望的標準不是各種民意調查結果,而是他們操控下的選委會的得票數。但對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來說,衡量林鄭民望的標準如果不是民調而是選委會的票數,結果反映在今年7.1大遊行的示威人數,將讓他不得不選擇提早離開香港,避免面對大遊行的尷尬。
中共領導人最後一次風風光光地來香港出席回歸慶典和新一屆特區政府就職典禮,是在15年前。2002年7月1日下午,江澤民「圓滿結束了在香港的各項活動」乘專機離開香港。翌年,來港視察的溫家寶曾在淘大花園演出感人的親民騷,但在7月1日中午匆匆離港,躲到深圳感受香港50萬人的大遊行。2007、2012年,胡錦濤都是在大遊行開始前離港。今年因有梁振英被棄選的好消息,習近平原本可望在港分享市民的開心與希望,但出現梁振英晉升全國政協副主席、林鄭月娥作為梁振英2.0上台的反高潮,勢必令中央政府的支持度跌至谷底,推高上街示威人數,習近平恐怕只能像林鄭那樣選擇迴避示威者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李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