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友邦保險早前向私家醫生發信,建議醫生在安排病人接受腸鏡、胃鏡等手術時,不要安排非危疾病人住院,引發醫生業界反擊。友邦昨聲稱,相關建議在2014年實施,但因目前本港醫療通脹已接近「危險水平」,故有必要再發信提醒醫生。友邦指上年度腸胃鏡檢查的住院理賠個案升32%,當中住私家病房更升54%,使保費連續數年上升約8%至9%。有醫生則認為,醫療服務視乎病人需要,醫療通脹並非取決於保險。
友邦香港及澳門首席執行官陳榮聲表示,友邦2014年把腸鏡、胃鏡、白內障手術等57種手術列為常見日間手術,當時已向約2萬名私家醫生發信知會新安排,若病人不是有健康風險的「醫療需要」病人,不建議住院賠償。
他稱日間手術住院理賠個案近3年上升,當中腸鏡、胃鏡個案增幅較顯著,2015至16年成功理賠的住院個案升32%,住私家病房的個案更升54%。
友邦的醫療保險保費在過去3年每年錄得約8%至9%升幅,醫療通脹未有因為「醫療需要」條款而降低。他亦指,本港醫療通脹自2013年起跑贏亞太及歐洲地區,去年醫療通脹更達8.8%,須避免保費繼續不受控地上升。
料更多項目改日間手術
友邦香港及澳門首席科技及營運官葉文傑認為,近年收到部份個案的理賠金額過高,例如有醫生兩日巡房費索價3萬元,一份跟進病歷報告收約8,500元。他指假如沒合理的理賠控制,這些額外成本必由其他承保人攤分,令保費大幅飆升。他又認為,隨着科技進步,未來會有更多原是住院手術的項目改為日間手術。
曾批評友邦的醫學會義務秘書林哲玄稱,不少日間手術都需入院接受全身麻醉或監察麻醉,醫生不會因病人保險不包賠償而放棄轉介入院,「既然(病人)都係要畀錢,最終都有醫療通脹,根本唔關保險公司保唔保事」。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