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喜歡白 - 陳嘉銘

月亮喜歡白 - 陳嘉銘

《月亮喜歡藍(Moonlight)》取得奧斯卡最佳電影,因涉及黑人故事,再加同性戀情節,被坊間說成是繼去年「奧斯卡排擠黑人」之後,終有黑人題材爭光,驚喜尤甚!
然而我想,驚喜固然,可說到黑人爭光,或是美麗誤會。
電影分成三段說黑人主角成長,由年幼到壯年,埋藏同性情愛心事;這個主角由弱不禁風,到成了販毒老大而變得魁梧——但那不是匪幫公式,卻是要少年從本來的虛弱身影,忽爾在電影尾段如綻放成強漢姿態,讓人明白他以主流社會定形的黑人外觀,如同保護殼,把那不被接受的情愛感念,重重的隱於內心,而到尾聲才敢向相識十數載的同窗表白,說僅曾被對方接觸身體,仍感溫熱。
電影調子沉鬱,如同主角心跡,要他在生活裏彷彿沉浸水中而呼吸困難,原因是同性愛欲,配置邊緣種族,恰恰製造出被雙重否定的身份——不為社會平權的膚色,不為主流接納的愛情。這教我想起,與本片一樣,在2010年皆取得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的《天生不是寶貝(Precious)》,說的是同類故事,卻由黑人女主角演繹,說自己有肥胖臃腫外觀,亦有同性情欲,然後更配上亂倫與濫藥情節,而女主角甚至要在愛滋病的茫然裏,面對失學、待業甚至養育小孩的拮据。
當年在奧斯卡頒獎台上,嘉賓介紹本片瞬間,也如今天的《月亮喜歡藍》得到雷動掌聲;可是更大程度的勵志,於奧斯卡白人主導的評審眼光裏(甚至在一般人眼中),為此加分,其實更像條件反射——因為那涉及種族的、情欲的道德衝擊,亦見主角委曲求存!而如果有更多對主流社會的相關質詢,就雙得益彰。
那一年《天生不是寶貝》敗給《拆彈雄心》,因為後者要說美國反恐行動,如何透過拆彈小隊反映吊詭處境;這個主題,其時自然比黑人女子故事更打動評審。
到了今日,《月亮喜歡藍》的大熱《星聲夢裡人》,即便以投身荷里活為夢想的故事人物,象徵追逐不朽的美國夢,然而特朗普年初登場,張揚種族藩籬(更有反同志反墮胎言論),奧斯卡的確很需要《月亮喜歡藍》一類黑人同性愛故事,曲線為充滿偏見的美國進行救贖。
言則,究竟《月亮喜歡藍》是否好看?只能說,這個美麗誤會,很「白」!因為電影流白太多,雖云可能只為隱喻主角的壓抑,深沉得沒有被闡述,也足以叫人感到糾結;然而因為流白,也令故事蒼白——最關鍵處,就是不知為何,主角會由陰柔弱質,變得健碩魁梧!戲中一言半語解釋,是主角年幼時,受到照顧他的另一黑人配角所言,「命運需靠自己」說法影響,及至長大更遇上毒販而明白黑人外觀可予充權,更可隱掉同性情欲。然而都是對白交代,談不上是影像故事,完完全全叫電影打上折扣。
這段成長,似有還無,可《月亮喜歡藍》本來就是要道出這非黑非白的藍光,如何叫主角隱情埋欲於黝黑膚色之下。現在就是這一點說得不明不白,然而本片卻取得最佳電影!只能解釋,就如以上所說,電影其實更喜歡「白」,而刺激了白人世界神經,多於道來沉鬱藍調的原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