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方人物:埋首垃圾堆20年英漢為港減廢

八方人物:埋首垃圾堆20年
英漢為港減廢

英國人麥程飛(Nigel Mattravers),前半生的青春,埋頭在香港的「垃圾堆」。26歲那年,他遠道來港參與興建打鼓嶺和將軍澳堆填區,一留便是20年;今年63歲的他專注營運今年開幕、位於屯門的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及回收設施。Nigel深信世上沒有廢物,每日被丟棄的電器、廚餘,甚至鄉郊非法傾倒的建築廢料,通通都是有用資源。

Nigel珍藏不少香港舊照片,包括第17任港督金文泰的獨照(左圖右)。

修復800電器贈基層

Nigel現職回收企業ALBA(歐綠保)香港區總經理,早前取得政府合約,營運位於屯門環保園的廢電器電子產品處理廠。今年中旬開幕的廠房現已初步投入服務,回收電器、維修後再轉贈有需要的基層人士,若回收的電器無法修復,就會「解毒」(即拆除有害物質後),將其變回金屬或塑膠原料。
去年10月至今,處理廠已捐出近800件成功修復的電器,當中最多是電視機,其次電飯煲。Nigel指,英國地方大,一間屋有多個房間,家庭成員各享一部電視機十分常見,「這當然很浪費,但家中最古老、也許是祖父母專用的那部電視機,隨時可以用上10、20年」。
他解釋,現代人棄置電器,大多是嫌棄家電的外觀和性能追不上潮流、不懂保養,而非物件已耗盡其生命,例如電視機一般可用上至少10年;被投訴容易壞掉的暖爐,其實只需定期清潔、拭塵,便可更耐用。
對本港的環保進程,Nigel抱樂觀態度。他憶述1980年剛到港,工廠直接排污進河道,「河水全是黑色的」。現時此景已不復見。轉廢為能價值觀亦需透過個人實踐,走訪Nigel家中,全屋八成是二手傢俬、電器,中國風木櫃、真皮梳化,全都幾近全新。Nigel工作以外,亦收藏不少逾百年歷史的本港舊照片。他笑指認真研究香港歷史,保護這裏的環境,是愛這片土地的最好方法。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