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佳電影太牽強 - 鄧達智

最佳電影太牽強 - 鄧達智

《月亮喜歡藍》獲最佳電影,某程度上是對黑人的更深歧視!
蜀中無大將、只餘雞腸牛雜, La La Land再一般,總算還是套大製作,食詐糊爆出真命天子Moonlight? 《月亮喜歡藍》無論如何未達標,奪取最佳電影未免太牽強!
月光、頂多「可以一看」;與星聲一樣,戲到中途,電影院裏有人打鼻鼾。
如果要加分?
只能當它是大團圓結局版本的《斷背山》。
一面看月光,塞進滿腦子盡是欺凌、欺凌、欺凌、欺凌、欺凌……社會對弱勢族群(香港弱勢社群=中產)的欺凌、父母對子女的欺凌、同學朋友對弱小同輩的欺凌、性取向少數被欺凌……彼起此落,一關過一關,無盡欺凌!
我們何嘗不一樣?
你以為單單來自非洲黑色皮膚的種族才被白人欺凌?
很多年前聽移民三藩市的同學埋怨:
入柏克萊讀醫科?
我們黃皮膚的至慘;白人成績80分、我們要90分,為求政治正確扶持弱勢社群,黑人學生能拿到68分即可,不是說美國沒自由平等,而是一些人獲得的平等自由比我們更多!
《月亮喜歡藍》(香港譯法有點牽強;戲文中之一段,有個婆婆曾經說過:月光之下,黑皮膚的我們都變藍。藍代表同性戀?又不見得,什麼時代了,有需要左閃右避的隱喻?)爭得最佳電影可是荷李活的良心政治正確,正如當年入大學只需較低分數,這條線作為準則,劣幣驅逐良幣,水平大降。
還是今年無好戲?計數下來,這套不算高成本的製作符合大美國主義模式的悲天憫人,正好拿獎。
某程度上是更深刻的歧視!
有關母子之間的怨懟、愛意;不久前看過英國出品A Monster Calls感人肺腑,科幻手法新穎,得着的腦震盪綿綿不絕,勾起對自己母親的思憶重叠,無論那一方面都比月光高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