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興走塑,膠袋、膠杯、膠餐具通通唔要,的確可減輕堆填區的負擔,不過即使可回收物料如廢紙、金屬與玻璃等,數量太多也會消化不來,將垃圾轉化為新設計也是一試無妨的辦法。八十後的馬樂欣(Aiko)曾是珠寶設計師,由於經常往返大陸,親眼目睹內地河流的嚴重污染問題,工廠式生產形成大量垃圾,更令她改變設計想法,希望朝着環保方向設計產品,最後選擇玻璃這素材,一來玻璃可以重複使用,二來將它溶掉亦可變回原料重新使用。
由珠寶設計到玻璃工藝,放棄全職踏入陌生的範疇,她先飛去台灣一個月學習玻璃工藝,再和朋友花兩年時間研究才推出首件玻璃杯作品,成立個人品牌生活小品,實行本地回收及生產的目標。香港棄置玻璃瓶問題嚴重,她唯有親身去酒舖和泰國餐館回收玻璃瓶,「不到幾天他們已經有六十多個玻璃瓶,我們也消化不到那麼多。」可想而知每天掉棄多少玻璃瓶,為了物盡其用,更會利用每個瓶子的特性個漂亮外形來創作,加上瓶蓋和底座便成為新產品。Aiko實行永續設計的同時,亦希望能過著永續生活模式,自兩年前接觸玻璃工藝後,她的生活習慣亦漸漸改變,減少買不必要的用品。
記者:畢慧婷
攝影︰鄧鴻欣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