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時很期待每年NBA明星周末的花式入樽賽(圖),那奇人奇技、彷彿違反牛頓定律的比試,是非常直接的官能刺激,就算不太懂籃球的人也識欣賞。入樽賽最初開辦的原意就是想求助於這種魅力,因為它當年乃是救亡之舉。所要救的並不是NBA,而是在六、七十年代曾經與NBA競爭的另一個職業籃球聯盟ABA(美國籃球協會)。
如果大家看過一堆頂着Afro大爆炸頭的球員,爭逐着一顆紅白藍三色籃球的片段的話,那就會對存在於1967-1976的ABA有點印象。不過今時今日已經很少人談論ABA對後世籃球的影響了,只因當年ABA始終無法取得全國性電視合約,留下來的影像記錄也相對稀少。
據說當年的ABA相較於NBA,球風比較自由無拘,更多高空打球和入樽--套一句政治不正確的說話就是打得「更黑人」,其中以飛人Dr.J艾榮為最具代表性的王牌選手。其實這風格也成為後來NBA的走向,故此很多人都認為ABA是個「短命先驅」。
ABA在1976年最後一屆全明星賽裏首辦入樽賽,以作最後的掙扎。不過說到ABA最影響深遠的貢獻,則是引入三分球。三分線雖然不是ABA首創,但卻第一個長期使用,經過大量比賽印證其可行性,NBA遲至1979年才跟隨,FIBA則更遲。而大家今日都知道,三分球是如何徹底改變了籃球世界。
最初ABA成立的目標就是迫使NBA與它合併,老闆們想藉此以相對低廉價錢獲得新NBA球隊,即使在合併後球隊被廢止也可得高額賠款。結果他們成功了,今日的網隊、馬刺、金塊和溜馬四隊就是1976年合併後存留的前ABA隊伍。
喬靖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