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不足一個月便會產生新一屆特首。原則上,在餘下不足一個月的選舉期內,能夠入閘的參選人,應該本着「百駒競走,能者奪魁」精神,爭取港人支持,惟有如此,才能保證其有足夠的政治認受性來領導香港。
但這一次選舉,卻是歷來中央及其治港系統干預得最赤裸裸的一次。把正常的選舉爭逐變成了欽點,把特首選舉變得更為虛假。港澳辦的主事官員,在選委會還未投票便表明中央只支持某一參選人;前特首董建華又放出消息說如果某一人當選,便有可能不獲中央任命。中央及西環由後台走到前台,意圖主導整個選舉,態度十分明確。 無論如何解釋,這都不符合一國兩制精神,亦違反了港人治港的原意。
北京當局言而無信,推翻其原本的承諾其實不是甚麼新鮮的話題,在對內事務上尤其如此。 香港回歸了,一國兩制便變成了中國的內部事務,就是中共勢力範圍內的事,怎樣處理都只是自己的家事,作為大家長可以為所欲為。在《基本法》及在其他相關附件中寫得清清楚楚的那些承諾又如何?中共政權的一貫作風,就是為這些成文的記錄賦予新的詮釋或把其內容作無限量的延伸解讀,反正控制了大量傳媒機器,不少識時務的俊傑也不介意做幫腔。
特首選舉原本的說法是要符合港人治港的精神,最終由公平而普及的選舉產生,無論怎樣說都應該由香港人透過被確認了方式來選出領導香港的人選。到了今天,北京為操控選舉,又來那一套文字魔障的伎倆,強調中央的任命是「實質」的,不能只談選舉,而不談中央任命;又說中央政府作為最重要的持份者,當然有權就特首選舉提出他的看法。到了星期日,梁振英也出來發話,說中央的任命權屬「實質性」而非「禮節性」,因此只談特首選舉而不談任命是不全面的。
壓縮港人治港空間
這一種論調,一方面明顯是要為這一次中央強力干預的作為找個說法,但香港人幾時有質疑過「中央任命」這一個實質的權力?現在的做法不單是提出看法,不獨在姿態上支持某一人,而是動員了中央駐港機構及其他國家機器來介入選舉過程,要以欽點來取代選舉。在香港人未有質疑或挑戰過中央這個「實質」的、「最後」的任命權的前提下,這種做法是要令「香港人自己選出一個特首人選」這一個中央任命前的一步也要由中央越俎代庖,這不是違反香港的一國兩制是甚麼?
現在是中央在欽點這個特首,而不是讓香港選委選出這個特首。就算不重提「河水不犯井水」,這也是明顯超越了一國兩制應有的界線,壓縮了港人治港的空間,違反了「除國防外交之外,其他中央都不管」這個承諾。
中央的強力干預與欽點,只會把已經變得脆弱不堪的港人治港安排搞得更加千瘡百孔。如果新一屆特首在不能透過選舉過程確立某種程度的政治認受性,日後根本不可能得到香港市民的支持。因此,就算最終那個被欽點的能夠當上特首,香港過去幾年面對的政治爭議及社會撕裂也不見得可以因而得以紓解。
回歸20年,一直都是中央政府及中央駐港機構在侵蝕港人治港的空間,香港人何來政治能量去推翻中央政府的實質權力。不斷倒果為因,除了不能說服香港人之外,對落實一國兩制產生過甚麼正面的影響?由一個安全系數已經甚高的選舉委員會「選出港人治港的人選」變成由「中央欽點」,把「選舉過後的任命權」變成「選舉前確定了的欽點權」,只會進一步令香港人及所有毋須說假話來討好中共政權的人確認一國兩制本來就是一個騙局。
鍾劍華
理大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