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抗香港司法澳門化(《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柯衍健) - 柯衍健

抵抗香港司法澳門化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 柯衍健) - 柯衍健

七警案引發新一輪政治風暴。警察協會發起萬人集會,表達對判決不滿。更值得關注的,是中國天朝主義者群起攻擊香港司法制度,《環球時報》批評判決反映香港司法體系「延續了殖民地的色彩,並沒有像香港政府一樣建立起對中國憲法和基本法的忠誠」;《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登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院教授顧敏康的專訪,質疑外籍法官杜大衛判刑過重,指「香港的法官有外國籍的、更多是港英政府培養出來的……這種制度顯然存在商榷的地方,那就是立場問題可能影響他們對案件的判斷」;《南方周末》也批評事件顯示「香港公職人員的香港認同與中國認同問題」。
法官也是人,不會完美,也會有認知偏差(cognitive bias)。史坦福大學著名學者Jonathan Levav,曾於2011年與其他學者發表研究報告,指出法官在疲倦和飢餓下判刑會較重,在短暫休息後判刑則比較輕,就是說,法官也逃不出一般人的限制。正正由於法官並非完人,香港法院的完善上訴制度,就是保障受刑責的人也有申訴渠道。可是,顧敏康對七警案審判的批評,並非基於審訊的程序或判詞,而是質疑法官杜大衛的外國國籍。
必須強調,《基本法》對香港司法獨立,提供非常詳盡的憲制保障,其中第92條就規定,香港特別行政區的法官和其他司法人員,應根據其本人的司法和專業才能選用,並可從其他普通法適用地區聘用,以確保香港法官的委任制度用人唯才不問國籍,關鍵是要保持香港法院與海外普通法地區的聯繫。
但香港的司法獨立,包括外籍法官制度,不正是中國天朝主義侵蝕香港自治的最後障礙?有甚麼比洋法官重判忠於政權的警察,更叫中國天朝主義者恨之入骨?中國天朝主義者理想中的香港法制,就是由大陸背景人士主導的澳門司法體系──澳門多位政法要員,都是在大陸出生和接受教育,當中包括終審法院院長岑浩輝、行政法務司司長陳海帆、保安司司長黃少澤、檢察長葉迅生和廉政專員張永春等。香港司法澳門化,恐怕是中國天朝主義吞噬香港的最後劇目。
司法獨立,是一國兩制最重要基石。北京急於推動香港司法澳門化,為的是減少因中港法制差異所帶來的行事障礙。這些障礙為大陸權貴帶來麻煩,原因是香港的優良制度,阻礙他們習慣了的權宜行事方式──遠者有銅鑼灣書店事件,近者有肖建華。七警案使人憂心,正在於其折射出北京急於同化香港的訊息,並欲透過其本地代理人(如政治人物、媒體和學者等)去矮化本港優良法制,甚至希望將單一中國血緣的法官制度,名正言順地帶到香港。
抵抗香港司法澳門化,是守護香港的最後防線。
http://www.facebook.com/reformhk

柯衍健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