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說亮話:再遇尤努斯 - 張亮

也說亮話:再遇尤努斯 - 張亮

上周在本欄提到要建立慈善語言,周五有幸再次和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教授聚餐對話,印證想法。

資本主義信奉「個人」,只要人人得益,經過市場經濟所謂「無形之手」的調節便能把「貪」變為社會的「好」,這是電影《華爾街》著名的對白「貪無罪」(Greed is Good)。可是金融危機揭穿華爾街才俊為了一己之利不惜犧牲群眾、推倒經濟,貪則貪矣,社會不單沒有變好,還深受其害。

而且,「拜金」是快樂的唯一來源嗎?

尤努斯教授認為賺錢可以是人做事的一個強力動機,但不一定是唯一動機。資本主義信奉個人,是希望讓個人有自由選擇的權利,如果把個人財富提升到成功、快樂的唯一標準,這種「洗腦」正正反其道而行,剝奪個人自由。快樂可以由賺錢而來,但對他而言,讓世界都快樂才叫做超級快樂。這和千多年前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異曲同工。

社會企業(Social Business)是尤努斯提供的一條出路,企業仍然注重創新、效率、成本控制等「好的」商業原則,但「社會」先於為股東賺大錢,企業必須要以服務人群、解決社會問題為先,在這裡優先次序清晰明瞭、沒有絲毫妥協。

教授喜歡鼓勵年輕人創業,老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別只想我適合打一份甚麼工作,想我能創造甚麼就業」。他說因為這句話,已經有四位得力辦公室助理離他而去,走上創業之路。當場筆者年輕能幹女同事一面仰慕、兩眼放光,深受感動,筆者唯有馬上「警告」教授不要挖我牆角,教授笑著安慰筆者應該以幫社會培養出人材為榮,胸襟風度,令人折服。

席間教授娓娓而談,分享不少社會企業的成功案例,社會問題再難,教授似乎總有主意、看法,抽絲剝繭、直接迂迴、想方設法去解決。筆者不禁請教他對人性、對世界的樂觀信心從何而來?教授呵呵大笑,解釋說自己患有「強迫性樂觀症」,雖然他最後沒有交代吃了甚麼藥可以一生堅持「患上」此病,但香港也許也需要這服藥讓大家對未來抱有希望。

張亮
香港賽馬會慈善及社區事務執行總監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