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共享單車考驗中國人 - 黃尹華

國策透視:共享單車考驗中國人 - 黃尹華

去年「共享單車」成為內地最熱門的投資話題。摩拜單車和ofo兩大巨頭,總共獲得來自騰訊(700)、滴滴、以及幾十家風險基金的逾4億美金融資,然後在全國各大城市鬥燒錢,在街頭大肆投放單車。截至年底,ofo已在全國投放80萬架單車,摩拜投放60萬架,全國共用單車用戶數量達到1900萬,比前年大增7倍。瘋狂燒錢背後,共享單車仍面臨兩大挑戰:至今沒有盈利模式,以及中國人的質素能否信賴;如今看來,後一個挑戰越來越嚴峻。
共享單車使用模式為,用戶先在手機下載應用程式,然後在街上見到單車掃bar code開鎖,之後可隨時隨地歸還,租金通過網絡支付,過程非常方便。每架單車都裝有GPS,營辦商可根據使用數據,調配單車投放密度,確保用戶在繁忙地段有車用。

雖然獲投資界看好,但共享單車至今未有盈利模式,單車租金一般為半小時五毫至1元人民幣,根本難以彌補成本。業界所看重的是,用戶必須提交網絡帳戶、身份資料、手機號碼或微信號,再加上出行模式,理論上是「大數據」金礦,但至今無法變現。
更大的挑戰來自人性。共享單車在中國只有約2年歷史,新鮮度過後,國民質素中的劣根性開始湧現。近期內地媒體集中報導大量共享單車被偷走或破壞的新聞,福建莆田在今年初投放600架共享單車,1個月內被偷走500架。亦有不少市民私自加鎖,把共享單車變私家單車。

更駭人聽聞的是,在今年2月,有深圳的摩拜單車座椅上竟然被插鋼針,意圖令用戶受傷,有分析指是競爭對手所為,簡直挑戰人性底線。亦有不少共享單車的bar code被篡改,用戶掃描後,會收到詐騙網站付款指示,令人防不勝防。轟轟烈烈的共享單車投資熱潮,可以說是一場社會實驗,但以中國人表現出來的質素,前景堪憂。

黃尹華
http://fb.com/decodepolicy
本欄逢周一、二、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