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俄制華原來不僅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部份幕僚的想法,美國外交圈、學術圈也有類似的聲音。著名的《Foreign Affairs》 雜誌最新一期分析就指出,多家智囊機構如保守派的Cato Institute及主流的Centre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都有報告認為特朗普既然決心跟俄國改善關係,倒不如多走一步,作出一些讓步或優惠措施把俄羅斯拉攏過來為美國助拳,以制衡快速冒起的中國。
他們分析,俄羅斯在多個方面有求於美國,最重要是希望美國放寬自吞併克里米亞之後的經濟制裁,放棄支持烏克蘭討回克里米亞半島的立場,好讓俄國的吞併變得名正言順。美國也可表明減少對北約的承擔,不再支持在東歐國家部署飛彈或重武器,以減輕俄國的外交軍事壓力。有這些讓步,學者們預計美俄關係將會大躍進,並可借助俄國牽制中國。
特朗普上任前,這樣的見解大概會被看成天方夜譚。但隨着親俄的特朗普上場,聯俄制華不再變得那麼遙遠。事實上中、美、俄三角關係向來是美國外交策重要考量,二戰結束後不久冷戰爆發,中俄(蘇)聯手反美。到七十初美蘇在全球針鋒相對,中蘇又交惡,美國時任總統尼克遜隨即動「大三角」的主意,派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令中美關係破冰之餘更令大三角向美國方面傾斜,大大增加美國對蘇聯的外交籌碼。40年後的今天,美國再打「大三角」的主意,來個聯俄制華不是稀奇事。
俄國是中國重要的鄰居,雙方邊界綿延數千里。一旦俄美聯手,又或跟美國有默契向中國施壓,從地緣政治來看對中國的威脅比日本、南韓來得更嚴重及直接。當年蘇聯大軍壓在中國北方邊境就使北京領導層喘不過氣來,一再強調全民備戰,提出甚麼「深挖洞、廣積糧」的口號。
從理論層面看聯俄制華似乎相當吸引,但要落實不容易,因為不管內外阻力都相當大。在國內特朗普親俄已令共和黨不少資深議員、黨員不是味兒,認為他沒有搞清楚美國的真正敵人是俄國,又低估了普京干擾美國政治的能力。若特朗普為了討好俄國承認其吞併克里米亞半島的事實,撤銷制裁甚或削弱北約,等同全盤推翻70年來的美國外交路線,把美國的國安戰略來個180度扭轉,向來反共反俄的共和黨核心肯定有極大反彈,甚至抵制。
搞大三角外交說易行難
國際社會方面,北約、歐盟是美國的老牌盟友,美國過去幾十年來投資大量資源及政治資本建立強勁的歐美同盟,直接間接協助美國主導全球事務。一旦美國疏遠歐盟改為拉攏俄國,原本忠實支持美國政策的歐盟勢將自行擴軍應對俄國威脅,並跟美國保持距離,令美國失去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忠實拍檔,可能削弱美國在全球事務的影響力。試想想失去歐盟的支持,甚麼IMF、世銀、G7將大大削弱,再沒有人替美國抬轎,美國可用的國際資源肯定少得多。
此外,中國也不會坐以待斃,現時中國跟俄國在不同領域包括政治、經濟上都有合作,俄國更是中國石油的頭號純化廠,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跟普京的私人關係比特朗普有過之而無不及,玩起大三角外交不會吃虧。
把不同因素計算一下就可知道聯俄制華或學習尼克遜那樣搞「大三角」外交其實說易行難。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