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在大數據(Big Data)時代,醫療研究亦用海量數據來分析治療方案。本港有逾86萬名高血壓患者,一直是隱形殺手,可導致冠心病、心臟衰竭、慢性腎病及中風等,惟部份患者即使服藥也未能將血壓妥善控制。中文大學去年根據美國國立衞生研究院數據共享平台,擷取當地血壓患者紀錄,發現長期血壓變化較大的人,即使接受較進取用藥方案,如加大藥量及藥物種類也未能有效控制血壓,反加劇藥物副作用。
記者:伍雅謙
大數據是以大量而複雜的資料,將其整合並分析。中大何鴻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及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去年擷取有關美國高血壓患者的研究數目,該研究追蹤美國9,361名高血壓高危人士長達4年半,所有人全為50歲以上、上壓介乎130mmHg至180mmHg的人士。研究原以傳統方法分析,得出使用較進取的用藥方案,能有效控制血壓,且不會有太多副作用,惟中大以同樣數據卻分析出不同結果。
年長女性吸煙高危
中大研究團體根據有關研究數據,抽取當中較準確的8,092名參加者資料分析,根據參加者的血壓起伏變化分成3組,分別為血壓變化較小、一般及變化較大。結果發現血壓變化較小的人,使用較進取的藥物治療方案,如增加藥量及藥物種類等,效果確實較佳,可減低34%心血管疾病風險。不過,約1,118名血壓起伏大的人,就算接受更進取的降血壓藥物治療,療效依然有限,反令藥物副作用的風險增加26%。研究亦發現,血壓起伏較大者,較多為吸煙人士、女性及80歲以上。
中大何鴻燊海量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副教授蔡錦輝指出,原先研究只用傳統方法,觀察參加者的血壓數字,當患者血壓不夠標準,便嘗試加大藥量降低血壓,但未有留意其血壓變化,其實數據變化亦是一種資訊。如平日血壓大多能維持140mmHg至150mmHg,部份時段卻度到高逾200mmHg,便屬於起伏較大,「可能覺得降咗落嚟就得,但其實起伏咁大都要留意」。
收集患者數據研究
他建議市民應定期量度血壓,並保存紀錄,「個個都講量血壓,但攞咗啲數唔知點用」,將來卻可能大有用處,量度次數較頻密,得出的資料可作往後分析,本港亦正收集高血壓患者的數據,暫時發現港人血壓變化與美國研究相若。蔡指若發現血壓指數偏高,兼起伏不穩,便應帶同紀錄盡早求醫。
中大就上述分析結果,已參與新英倫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舉辦的「臨床試驗數據共享高峯會議」,成為全球143支參賽隊伍之一,亦是唯一入選香港隊伍,對手包括哈佛及耶魯大學團隊,所有參賽隊伍均以同一份血壓研究數據分析不同結果,包括有低血壓、降血壓藥對腎臟影響等。市民可進入大會網站參與投票 https://challenge.nejm.org/posts/5796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