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人中風才知患心房顫動

近半人中風才知患心房顫動

【本報訊】心房顫動(房顫)是最常見的心律不正問題,心臟科專科醫生指出,最少20%房顫病人在發病前沒明顯病徵,直至中風、急性心臟衰竭後才得知;臨床更有一半房顫病人直至中風後才能確診房顫。醫生提倡65歲以上人士應定期在家測量血壓及心跳規律,勿讓房顫長時間埋伏體內。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蕭頌華表示,根據外國大型研究推算,亞洲有1%人口患心房顫動,本港則有5.5萬名患者。常見的房顫高危因素包括高血壓、過度肥胖、糖尿病等。根據早前港大進行的一項為期14年、超過1萬人的追蹤研究,53%以上的房顫病人同時有高血壓。衞生防護中心去年資料顯示,患有心房顫動的中年人士,一半以上有多於一項高危因素。

可自購儀器測心跳規律

最常見的房顫症狀為心臟不適、氣喘、體力下降、血壓改變等;而病人患上中風及急性心臟衰竭等併發症的機率,分別較常人高5倍及3倍。但他亦指,臨床有最少20%個案沒有出現任何病徵;亦有近半因房顫而中風的病人,在事後到醫院求診及照心電圖才確診房顫。
蕭認為,由於房顫並非時刻出現,故需長時間監測心跳規律及血壓升跌。現時一般人要在家中自行量度血壓和心跳規律,需分別用兩部儀器,而本港近年從台灣等地引入數款型號的震盪式血壓監測儀,能夠測量血壓之餘,亦可判斷每次脈搏跳動的間距是否一樣,以診斷心跳規律是否正常;脈搏若不規律,會以圖示提醒用家。
蕭表示,港大醫學院在2014至15年間的一項研究,讓24名已確診患有房顫的病人,分別接受心電圖式監測儀及震盪式血壓監測儀檢查,結果後者判斷到當中20人有房顫,較前者16人為高,反映儀器有可取之處。他認為,該類儀器售價介乎數百至數千元,可在家使用,若儀器連續兩次測出有房顫問題,應及早諮詢醫生意見。他又同時呼籲私家診所購置,可及早判別社區潛在房顫個案,「等長者自己去醫院照心電圖就太遲」。
私人執業心臟科醫生麥耀光稱,除了上述儀器,一些手機應用程式亦有提供偵測心跳規律的功能,建議一併使用,「一般10幾秒就會測到,唔會嘥太多時間」。
■記者于健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