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半港人 休憩空間細如廁格遠遜亞洲大城市 旺角情況最差

逾半港人 休憩空間細如廁格
遠遜亞洲大城市 旺角情況最差

【本報訊】寸金尺土的香港,半數人口的平均公共休憩空間只相當於一個廁格。一項研究發現,港人平均擁有約2.7平方米的休憩用地,遠低於亞洲先進城巿,不及東京、首爾的一半;當中以旺角情況最差,只得四分一個廁格約0.6平方米。相反如山頂的富裕人口區域,人均公共空間高達8平方米。
記者:蔡朗清

思匯政策研究所昨公佈一項名為《不公空間:探討香港休憩用地的政策漏洞》研究報告,負責有關研究的項目研究員黎文燕表示,研究主要探討港人每天使用的城巿空間,不包括郊野公園。研究的公共空間定義包括兒童遊樂場、運動場及香港公園等地區。研究發現港府15年前訂立、沿用至今的人均休憩空間或公共空間為2平方米,相當於一格廁所大小,標準太低。

研究建議港府修訂標準

研究所得,港人平均擁有2.7至2.8平方米的公共空間,遠較其他亞洲城市如東京、首爾、上海和新加坡的5.8至7.6平方米為低。按分區計劃大綱圖(Outline Zoning Plan)分析,逾半數約390萬人,居住在公共空間少於2.5平方米的地區;184萬人更住在少於人均2平方米公共空間社區,低於政府2平方米的標準。其中旺角居民只有人均0.6平方米,只有約四分一個廁格。長者聚居長沙灣、馬頭角及銅鑼灣等區情况亦相當嚴重。
房委會公屋家庭享有相對較大的公共空間,情況最差是未能入住公屋的低收入居民,大部份住在擁擠的舊社區單幢樓。
報告又指,在山頂、九龍塘和愉景灣等高收入地區,居民擁有逾8平方米的公共空間,以及可以享用區內的綠化環境,當中愉景灣的人均公共空間達16.5米,相當8個廁格。
黎文燕指出,公共空間不足會加劇生活壓力,特別是長者出現焦慮、抑鬱及孤獨感,心血管病增加;兒童因運動不足造成肥胖。
她建議港府應訂立每人平均3至3.5平方米的公共空間標準,會即時令舊市區人口,以及居住於馬鞍山、青衣和沙田等新市鎮的130萬居民受惠。政府應將已劃定為公共空間但遭閒置的土地開發為休憩場所如高架公路底下的土地,或新界一些較大面積的開放式貨櫃場等;以及規劃3個優質地標性公園包括中環至灣仔填海區、西九龍新區及舊啟德機場地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