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位九十後建築系碩士學生,已畢業的劉頌銘(Mig)及還在修讀建築系碩士的馬祖輝(Joe),畢業不打算考牌反而去玩水泥出產品,更認為「正路唔走,走歪路。」於一年半前成立「倒模」水泥生活品牌,稱自己做水泥佬,是因為受到水泥佬那種大隻粗獷和線水泥時細心的一面吸引,粗獷意思是他們大膽的設計,同時亦可細心地完成每件作品。他們更發現水泥這功藝在日本和台灣是門專業,可是在香港卻被統稱為水泥佬 / 裝修師傅,加上香港建築物普遍用油漆將水泥覆蓋,令人欣賞不到它的美,頓感可惜。雖然未真正踏入建築界,也心明畢業後考牌做建築師只有不停在建築公司內埋頭苦幹,「香港的建築條例令設計很多規限,多數是室內或產品設計才可讓建築師發揮創意。」Mig說,所以希望開始做這沉悶工作之前,可以試自己真正喜歡的事。與水泥的緣份始於他們去日本親身看過日本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採用清水混凝土設計的著名建築,將水泥最真實的一面呈現,用手感受水泥冰冷的觸感,令他們有興趣更深入去研究它。
製作水泥產品主要分為五個部分:設計、做模、倒水泥、打磨及做防水工序,當中模具是最有挑戰性的部分,他們說只要做好個靚模,水泥便成功一大半。造模具最常用亞加力膠然後注入矽膠定型成模,所以水泥表面仍可見膠模痕跡。他們堅持每個步驟親手做,其實很花時間。此外,倒模後要拍打模具將水泥均勻填滿每個地方,避免氣泡出現,所以每次脫模他們都覺得與沖曬菲林無異,未到脫模都不會知道成果,問到水泥的份量有沒有秘方?他們說沒有特定的比例,做熟手之後便可憑感覺混合泥和水。Mig說當初看見很多人用水泥做花盆,設計很單一化,他們亦不想規限水泥的可能性,「倒模」的靈感來自生活,不會限制水泥的設計類型,因為設計可根據客人的要求而改變,所以網站暫時只得一款東西上架,全因不想大量生產和複製相同的東西,而是想每個設計都有故事在背後。
記者:畢慧婷
攝影︰周芝瑩
2017果籽繼續認真知味。識買惜用。行以求知。好事多為。重修舊好。
緊貼果籽報道,即like: http://fb.me/AS.Apple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