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兒童與教育投資

保護兒童與教育投資

農曆新年假期過後,開學才不過一星期,就有三名初中生選擇了結年輕的生命。過去數年學生自殺慘劇累積下來,長假期後的開學日應該都成為了學校師生神經緊張的時期。然而,社會的關注與迴響卻愈見常規化,若非出於冷漠,那就是大家都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令慘劇不再發生。
梁振英會見傳媒時談及教育問題,再次重申「教育不是開支,是投資」,以顯示政府對教育的重視。兩位行政長官參選人林鄭月娥與曾俊華,在不同場合也強調「教育投資」的重要。增撥資源,增聘教師以減輕目前老師過重的負擔,當為美事,然而把教育視為「投資」這個基本定位,是否正是偏離生命正軌的始作俑者?
「百年樹人」的育才態度在現今已顯得不合時宜。「投資」講求的是回報,計算投入資源與所得回報之間的效益關係。在這條算式中,只見數字(所以學校也開始用「業績」這類字眼形容其教學成果),不見人,更遑論生命。以經濟邏輯統攝人文領域,個人只是經濟系統中的基本單位,其價值只體現在可增值率,若跟不上系統的轉速與要求,就會被淘汰或自我淘汰。經濟凌駕一切,生命因而離散。
有人或許會對此說不以為然,以為當下的社會其實體現了對小孩最大的關注與保護。但這正好擊中了香港社會對待小孩的吊詭之處。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社會的確愈來愈有意識地保障兒童的權益,保護兒童免受各種傷害。例如廢除童工,強制九年免費教育,以至愈見細緻全面的防止虐待兒童條例等。然而我們也必須留意,這條保護兒童的發展脈絡,僅僅只是着重保護兒童的身體,兒童的心智卻遠遠落在同樣需要保護的意識之外。
保護兒童的身體與(沒有)保護兒童的心智,在我們社會中離奇地分割開來,且愈走愈遠。前者往往出現過度保護的情況,兒童稍有皮肉損傷也變得不能接受,所以不少小學都禁止學生小息時奔跑,免得發生碰撞受傷要向家長問責。但與此同時,小孩的心智卻日益繁重地遭受勞役。幼童上兩間幼稚園的安排時有聽聞,而學生放學去補習社則已是常態。經常感嘆,如今學生的「工時」比起上班族還長,且周末無休(補習中心周末才最繁忙!)如果我們認為要求小孩從事體力勞動是不應該的因而要立法禁止,那麼為何全天候的心智操勞(操練)卻又認為是合理?
過度保護兒童的身體,令他們減少自行探索世界而發展能力的自信;過度勞役兒童的心智,令他們疲憊不堪,也喪失對世界的好奇與學習的樂趣。這樣成長起來的少年人,我們再怎樣指着他們說:實在太脆弱了,一點失敗也經受不起!
經營補習中心的朋友曾告知,有位母親看到女兒在中心玩得很開心(從遊戲中學習)而感到不安,因為學習應該是辛苦的。言下之意,錢花掉了,成效卻有點可疑。從什麼時候開始,兒女快不快樂,對家長來說已是次要的事?

作者:熊一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