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體檢報告發現血糖「踩界」點算好?是否要立即戒糖、減肥?血糖水平又能否逆轉?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指出,血糖踩界不能忽視,因為日後患上糖尿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尤其超重、有糖尿家族史、常久坐缺乏運動的人更是高危族,若能改善生活習慣,如減肥、勤加運動及調控飲食,有助遠離糖尿病。
記者:梁麗兒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丁昭慧表示,血糖踩界即「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指血糖水平介乎正常與糖尿病之間,屬於灰色地帶。空腹血糖測試介乎5.6至6.9mmol/l(毫摩爾/每升),或糖化血紅素(HbA1c)介乎5.7至6.4%,便是糖尿病前期。另外,進行飲糖水測試,即口服耐糖測試,若血糖值介乎7.8至11mmol/l也屬於糖尿病前期。
她引述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McMaster University)進行一項有關血糖踩界的研究,指未來一年患糖尿病風險達10%。內地一項與世衞合作的追蹤研究(China Da Qing 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也發現,血糖踩界人士在5年內,患糖尿病的風險高達50%,不容忽視。本港約一成人患糖尿病,並有年輕化趨勢,整體約20%病人在40歲前確診,其診所每年約有300人進行體檢,介乎40多歲至50多歲,其中一半人屬血糖踩界。
無明顯症狀 排蛋白尿始知
糖尿病前期並無明顯症狀,病人往往透過檢查才發現,甚至惡化至糖尿病才確診,「拖幾年都未必察覺」,也有病人出現糖尿病併發症,例如腎臟血管受破壞,以致排出蛋白尿,始發現患病。糖尿病症狀包括經常想飲水尤其甜飲、易攰、體重短期暴跌等。
她指,血糖踩界的人如本身有超重問題,加上常坐不運動、有糖尿家族史、吸煙,或曾有妊娠糖尿,都會較易演變成糖尿病,要降低患糖尿病風險,就要從生活各方面着手。
脂肪增加會令胰島素敏感度減低,她指,控制體重有助降低糖尿病風險,臨床上會建議超重的血糖踩界人士減去體重約7%。保持運動習慣都有幫助,最好一星期有5日、每日至少30分鐘運動,如競步、踩單車、行山等。若工作太忙,不妨趁午飯後散步,或放工後早一、兩個車站落車,多走路減少久坐。
血糖超標是否需要戒飯,她稱,精煉澱粉質若攝取過量,容易令血糖飆升,包括白飯、白麵包、河粉等,建議減少進食,但毋須全面戒吃,「食茶餐廳嘅碟頭飯,好多時有兩碗飯量,建議可以少飯、少汁」。糙米、紅米、蕎麥麵或米粉都是較好的選擇,也要減少甜飲預防肥胖,並要戒煙。
市民一旦發現血糖踩界,建議要找醫生定期量度血糖水平,包括進行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紅素測試,切勿誤以為「後生就唔會有糖尿」。
想輕輕鬆鬆健康啲,記住留意健康蘋台
http://health.appledaily.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