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八十至九十年代香港經濟急速起飛,企業生意與規模越做越大,大到那時人口只有約600萬人的香港已不能滿足到企業發展,各大龍頭企業均爭相走到海外投資(那時大家對於內地投資仍有相當戒心),有公司到美國買證券行買地皮,有公司到發展中國家開賭及發展基建,亦有公司到歐洲買企業。
結果怎樣?結果是輸多贏少,除了成為極少數香港企業海外併購成功例子的長和(001)外,輸家比比皆是,有些輸家更連本身公司也賠上。海外併購曾於一段時間成為香港企業忌諱,令大家覺得與其冒沒頂風險往向闖,倒不如安安樂樂在港「搞地產」,穩坐釣魚船。
這個海外併購(或學習)階段,內地企業正在經歷中,但由於相關併購大多是由國家鼓勵走出去政策主導(近年再加上人民幣信心問題),就算收購項目結果不似預期,並不能如當年香港企業般,簡單壯士斷臂止蝕,令虧損越滾越大,如中信(267)於10年前收購的澳洲磁鐵礦項目,10年後的今天仍未錄得盈利,累計撥備更高達351億港元。
具海外併購經驗的聯想(992)亦不遑多讓,吞下「冇得撈啦」(Motorola)電話業務三年,稅前經營虧損累計直逼100億元,似乎還要繼續頂下去。
中國企業還要交幾多學費?
密西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