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區香港的英國法官白人杜大衛因判處七名黃皮膚之愛國警察入獄兩年,有愛國的中國人大罵其「狗官」,引起民族爭議,愛國者聲稱,罵狗官不算侮辱法官,而是「中國文化」。
七警案確實是西中文化嚴重衝突之一例。如果你是愛國的炎黃子孫,目睹「港英」七十年代初才在香港廢除「大清律例」,開始禁止香港男人納妾,那時你敢怒而不敢言,那一腔民族怒火至今,一定壓制得很久。
豬狗之類,因涉不同文化,即有不同的文化觀察。
十九世紀中期,英國駐廣州領事梅多斯(Thomas Meadows)記述了他巡視廣州一條窄巷,目睹中國官員和劊子手執行死刑之後的場景:
「這條巷為南北向,長約五十碼,其北端約八碼闊,南端稍窄,約五碼,東側是一堵牆,兩側為幾家店舖,主要經營一些劣等的陶器。」
英國人述事,先講環境,而且量度精細,這就與中國人作文開頭「是日也,天朗氣清,風和日麗」之類的感性表述不同,然後梅多斯說:
「今年頭八個月,在北巷內被處死的人犯已超過四百名。巷內尚殘留死犯的肢體,烈日蒸曬,浸透着人血的路面,蒸騰着一層臭穢的熱氣。我看見四具屍骸,依各自倒下時不同的姿態躺着,砍下的頭顱各在屍側。兩隻豬在無頭的屍首之間鑽動,吮吸着窪坑中積聚的人血。在屍橫之外約七碼處,一名婦人抱着一個約一兩歲的小孩,坐在一家陶器店門口。婦人與小孩都瞪着驚異的眼睛,但他們注視的不是那兩隻徘徊在屍首之間的豬,而是我這個穿着奇異的西洋人。」
此一文字描寫有豐富的電影畫面,若可讀英文原文更佳。英式的敍事注重客觀細節,中國文化、社會人畜並居,在此場景中:中國人和豬、被殺的中國死囚屍骸和豬、英國人梅多斯和瞪眼不看豬和屍體而只瞪眼看他的中國母子之間,形成了一盤複合角度的社會互動,其中有中國的農業文化、倫理文化、東西方文化相遇(Encounter)的微妙融匯,而此一多角的互動,都是悠閒而寧靜的,可以想像當時巷中無人,除了豬隻成功吮吸到人血時偶發出的歡樂的嗥叫或和飽噎之聲。
以今日的文化學術詞彙,這個場景就別有一種「美學」。
梅多斯也是記述太平天國之亂的第一西洋人,亦曾派駐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