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網媒的臉書直播收看今年的財政預算案,畫面上連綿不絕的即時「嬲嬲」,彷彿陳茂波犯了甚麼罪無可恕的大錯。
陳茂波因為與梁振英不尋常的親密關係,加上就任後連串醜聞,令這位越級挑戰的財政司司長,背負了一定的包袱。但平情而論,今年這份「看守政府的財政預算案」,大體上跟政府既有立場沒太大分別;我甚至可以在腦海中想像得到,同樣的內容由上任司長曾俊華宣讀的情境。主觀效果的分別,在於代表政府宣讀這份文件的人,是否得到公眾信服;換句話說,被針對的,是陳茂波本人,而不是這份財政預算案。說到底,管治除了有客觀的政策細節,也要兼顧民眾的情感。
有人認為公關做得好,不代表管治就做得好。但實際上,沒有公關,施政難以暢順。現代公關學之父 Edward Bernays 講過:「政客未必要被群眾的偏見所奴役,前提是他們要懂得如何令到選民的意識,跟政府的管治方針一致。」
派糖成常態 走上負債不歸路
同一件事由不同的人去做,結果差天共地,事件本質卻不會因為做的人不同,由壞事變好事。公關,是知易行難的學問。過去好一段日子,政府在大筆盈餘下,思維也變得狹窄,將派錢視為所有問題的唯一處理方法。
話雖如此,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特區政府成功建立了市民的預期;管治就是要讓政府在人民生活的不同面向有一定角色,從而令到人民對政府有所依賴。這種要人民對政府依賴的思維,有點黑暗,也有點變態。
「派糖」這個詞語,始作俑者應該是特區首任財政司司長曾蔭權。過去近廿年,經濟環境如何,幾乎每年都有各種紓困措施;「派糖」也成為每次預算案的焦點,令人忽略了香港管治長遠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當錢不再被視為問題時,慷他人之慨,就是容易不過的事。可是習慣了依賴的人,一旦忽然失去口中肥肉,就連餵飼的那一隻見得到的手,也不惜狠狠的噬上一口。當「派糖」有朝一日不再是常態,官僚和政客騎虎難下,往往犧牲還沒有政治能量的未來一代。不少老牌已發展國家,就是這樣走上了負債累累的不歸路。
《基本法》第107條,有人認為不是金科玉律,也有人認為可以彈性處理;另一邊廂,甚至有人說,理財談不上是哲學,一切都只是條件限制下的權宜計算。
任何管理,不外乎是資源分配,以及人事任命。從連串事件觀察,令人相信特區政府的人事任命,越來越偏離唯才是用的原則。至於資源分配也偏離了一直以來審慎理財、衡功量值的原則。以所謂每張20萬的科技券為例,政策表面上是加強香港中小企的競爭力,但在銅板的另一面,真正能夠袋袋平安收下這5億元「金多寶」的,正是穩握選委30票的資訊科技界。
我不想以陰謀論去猜度推出這項政策背後是否有政治目的,反正在這個城市,大大小小有意無意的利益輸送,都建立在制度當中;身在其中者,甚至意識不到現象所反映的荒謬。資源分配,可以是政治的計算,也可以是成本效益的計算。從前,政府推出任何重大政策之前,裝模作樣也會拋出一堆數字,去證明政策存在的必要性。如今,就連這點門面工夫也省下;沒有預期效果,也談不上政策成功與否。這種管理,的確談不上是甚麼哲學,甚至連是否算是一種方法亦成疑。
政府的行為最終都是為了繼續掌握權力;要掌握權力,就以利益換取支持。看穿了這種赤裸裸的政治,就明白到為何無論民望高低、經濟好壞,其實都是同一個政府,而民眾的喜怒哀樂,只是在外圍的噪音。
李兆富
Common Ground HK召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