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屆香港藝術節以巴伐利亞國家芭蕾舞團的《舞姬》揭幕,我原本認為可看可不看,後來發覺這是Patrice Bart從巴黎帶到德國的加長版,立即改變主意。九十年代巴特在巴黎歌劇院任芭蕾總監,九二年病重的雷里耶夫排《舞姬》,因體力關係第四幕從缺,我還記得看的是第二晚,評論未曾見報,並不知道三角戀故事會有頭冇尾,被突如其來的「幕急下」嚇到呆在當地,失落感驅之不散。生死有命,雷先生最後的心願只能草草收場,就像王家衛《阿飛正傳》的梁朝偉,梳靚個頭冇街去,幾廿年後仍然教人牽腸掛肚。當然《舞姬》的結局我耳熟能詳,瑪嘉露娃八零年為美國芭蕾舞劇團編的完整版,紐約首演透過公共電視全國現場直播,伏在三藩市家裏的我得以第一時間收看,女主角跳第一幕不慎受傷逼不得已陣前易將,成了我們那輩舞迷最津津樂道的遺憾。巴特當日是雷里耶夫助理,敗在病魔手下的尾場他應該清楚線索,看他的版本大概最接近小團圓了。
但是命運之神真愛開我的玩笑,遺憾始終是遺憾,該晚男主角由古巴青年Osiel Gouneo飾演,技巧雖然有番咁上下,五短的身材實在令人嘆息。別誤會,我一向喜歡偏矮的舞者(和非舞者),然而這位的比例太和芭蕾傳統背道而馳了,昭彰的臀部直頭洗不脫性騷擾觀眾的嫌疑,半鬆身的淺色褲子一點也不懂得恭維穿着者,腰粗腿短缺點一覽無遺。這樣說乍聽非常殘酷,不過你不會不知道,古典芭蕾舞台從來不是善堂,尺寸不對線條美蕩然無存,誰都沒有辦法接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