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今天發表預算案。除了為梁振英施政報告加推的多項經常性和非經常性開支「埋單」之外,可堪注意的就是一,會不會如梁特、林鄭那樣,為打擊曾俊華選情,而或明或暗地攻擊他的前任,比如像昨天林鄭為文批評「過去的財金政策長期傾向保守,主事官員並無用較新思維為香港經濟把脈」之類;二是看這個不夠班的財爺如何在記者會或傳媒論壇上出醜,尤其是他要用英文回答問題的時候。
被稱為劏房波、囤地波的陳茂波,醜聞纏身以及與梁振英的難兄難弟關係,使他們互為因果地把二人以至政府的整體公信力持續扯低,而二人無自知之明地一個提拔、一個欣然接受地踹上高位,是梁特主政末期之最大笑話,也拖累了聲稱要延續梁特施政的特首參選人的民望。
昨天《明報》刊出4位特首參選人闡釋政綱的文章,曾俊華提到:「不少朋友問我:到底可以透過甚麼工作重建信任、團結社會?我認為可以從兩個方面思考:第一,新一屆政府的人選,必須要考慮其公信力——若官員的人選能夠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是政府爭取市民信任的第一步;第二,是政府的做事方法——政府的工作若能夠維持高透明度,讓人看見是按照規章制度執行,凡事有規有矩,市民對於政府的信任,才能夠慢慢累積。」
儘管他迴避了中共插手干預香港內部事務這個使社會分裂的根本因素,但就特區政府可以做的部份來說,已是最可以挽回社會互信的舉措了。如果曾俊華成為下屆特首,可以期待不會有醜聞纏身的高官或行會成員,也不會有低能、無知、無恥、無限制地用公帑旅遊的荒唐高官。在電視熒幕前,較少出現一見就轉台的面目可憎的人;大概也可以期待不會有未經過規定的公眾諮詢,就拍板去做的公共設施。
這是在無選擇中的較佳選擇。我們不能期望一個有機會當選的特首參選人,公然提出反對8.31,反對23條立法,或表示不會接受北京的指令。在當前的政治環境下,提出這些主張的人或者根本無機會當選,或者不準備當選。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應該反躬自問,設身處地想一想,假如自己居於同樣地位,會怎麼做?懷有民主大志的人不妨想想,如果自己處身於有機會當選的位置,如果真想挽救當前香港的趨於淪亡,你會怎樣做?你可以怎樣做?
要挽危牆於既倒,最徹底的辦法自是把危牆推倒後重建,但今天有力量把它推倒嗎?社會有足夠的力量支持去推倒嗎?抑或是,當前可以做到的是把牆扶正,不致傾側至將倒的境地?
社會改革有體制外與體制內兩個方面。體制外改革自然可以陳義很高,但體制內改革就只能選擇現實可以行得通的道路,以及形勢上需要實現的目標。當前體制內改革可望實現的目標,就是力阻現政府藏污納垢的共犯,繼續梁的劣政惡政。既加入成為選委,就等於進入體制,如何選擇在體制內改革,還需要猶豫嗎?
周一至周五刊出
李怡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