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法國穿越比利牛斯山,至西班牙西北角的朝聖之路導讀指引囑咐上路人隨身穿着,並背囊內必須準備物品之中;竟然一再提醒之重點;多帶幾雙耳塞。
二月下旬,距離四月下旬起步上山,兩個月時間似乎充裕,時光荏苒極匆促,已進行中各式生活細節流水作業停不下來,必須騰空購買精益求精的衣物,細心執拾行李(不是加,而是減;猶如走難,再捨不得,能棄則棄,能扔得扔,只求雙腿走得爽快背負至輕為標準。)
又非一般旅行,所攜物件必須符合實用價值,熟悉行遠路的朋友與平常行山友有不同看法與要求,例如彈性強勁護膝、護踝,可承受人體60巴仙重量的雙枴杖,用臀部承擔大部分重量而非依賴肩膊的背囊,可透氣但防水Gortex料製造的行山短靴……好不簡單!
人家問:閣下也經常行路遠足,今次有啥不同?
當然非常大差異,不用說走路四十天,單單穿越天氣驟變、一天幾季山路行得特別辛苦法國西南部與西班牙東北部接壤比利牛斯山,與平常走路去西貢大浪西、鹹田一帶簡直天淵之別。
過去經常人字拖上路,除了錢包與身份證,不單止行幾小時到達鹹田灣,興之所至,毫無裝備就地睡沙灘一夜。
也曾走路從翡冷翠到錫恩納,從耶路撒冷到伯利恒;不過幾天,情況與四十天大不相同。
導行紀錄片或刊物,都會不厭其煩提醒上路人準備多幾雙耳塞;沿路不一定找到旅館,修道院、教堂、社區中心設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同一空間睡碌架床的宿舍,可想而知鼻鼾聲浪如何彼起此落,尤其人人每天行上數十公里路,除了倒下賊睡就只有賊睡,若然被其他人的鼻鼾聲影響而失眠,次天的路程肯定大打折扣,耳塞此時發揮至偉大作用,多帶多幾雙絕對有需要!